100天前,頭戴草帽腳穿布鞋的張定淑來到村上,村里人都以為她是個尋常的打工者。
100天后,張定淑準(zhǔn)備離開村子時,村民們爭相拉著她的手,一次次真摯邀請她“明年再來”。
賀蘭縣立崗鎮(zhèn)蘭星村是個西紅柿種植的傳統(tǒng)村。但是2014年,西紅柿卻讓蘭星村跌了一個大跟頭。
“品相不好,不耐蟲。運到南方市場,別人一公斤賣七八毛,我們的西紅柿三四毛,到最后幾分錢都沒人要。西紅柿爛到地里,虧了四五百萬。”提起去年的收成,村主任兼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馬光杰虧得“肉疼”。
村民們陪著馬光杰一塊嘆息,“這西紅柿種還是不種?”
上海一個菜販子支了一招:“云南有個高人,何不請來一試?”
今年4月底,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馬光杰跟縣里科技局的同志飛到云南。
在云南省元謀縣,他們七扭八拐找到黃瓜園村??粗簧磙r(nóng)婦打扮、臉龐曬得黝黑的張定淑從西紅柿地里鉆出來,馬光杰心底直犯嘀咕,“這就是專家?咋是個女的?”
張定淑答應(yīng)上門一試。5月3日,作為賀蘭縣“招才局”第一批引進的實用型人才,一身農(nóng)裝的張定淑飛抵蘭星村。
5月初,蘭星村大面積西紅柿開始定植,馬光杰心里又開始打鼓:“這要是演砸了,那可是1000多畝地、2000多口子人一年的生計啊。”
張定淑不說話、不解釋,埋頭將去年的西紅柿稈子粉碎了與牛羊糞摻在一起發(fā)酵,給西紅柿做底肥,推廣雙稈整枝高密度栽培,將每畝地1900株苗子增加到2200株。手把手教村民們修建打枝、培土施肥,告訴村民們要精準(zhǔn)施肥,“吃多少給多少,西紅柿跟人一樣,只有營養(yǎng)跟上才能長大。”
剛開始,心存疑慮的馬光杰一直稱呼同齡的張定淑為“小張”。眼看著苗子一天天長起來,張定淑整日埋頭在西紅柿地里,剪枝、施肥、噴藥……馬光杰覺得這個鄉(xiāng)土專家“確實有兩把刷子”,稱呼漸漸由“小張”變成了“張工”。
只有高中學(xué)歷的張定淑是云南省的鄉(xiāng)土科技人才。從1991年開始,種了24年西紅柿,今年24歲的女兒也是西紅柿栽培的能手。張定淑種的西紅柿,一畝地產(chǎn)量在13噸至15噸之間,比普通菜地高產(chǎn)一倍以上。
8月7日,記者在蘭星村采訪時,張定淑正忙碌在30多度的菜園里,將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風(fēng)。“我這輩子,啥也不愛,就愛個西紅柿,每天呆在西紅柿地里,覺得特別踏實。”張定淑說,“別小看這個西紅柿,所有蔬菜里面數(shù)它的技術(shù)最復(fù)雜。蘭星村一千多畝地,我每天走一個來回,每天都要盯緊,防止病變。只要有一株出現(xiàn)病變,再去預(yù)防就來不及了。”
沒聊幾句,趁著采訪的空當(dāng),張定淑推著車在泥濘的土路上轉(zhuǎn)了個彎,“你們聊,我去地里看看。”說完,騎上電動車一溜煙兒走了。
正是西紅柿掛果成熟期,村口,運輸大卡車排起了長隊,每天能運走30萬公斤西紅柿。眼瞅著豐收已是“板上釘釘?shù)氖聝?rdquo;,馬光杰臉上笑開了花。他的手機上有一支“西紅柿股票”,遙控查詢各地蔬菜行情——“昨天降到一塊一,今天又漲到一塊三了。”
“看今年的行情,能不能把去年的虧空補回來?”記者問。
“何止是補回來,今年的利潤能翻兩番。”馬光杰說。
“村里2430人,除了老的、小的,基本上都在地里頭打工,今年村里的人均收入預(yù)計能達到1.5萬元,我想著明年每戶返包倒租5-10畝地,一畝西紅柿能收入1萬多元,10畝地就是10萬多元,家家戶戶奔小康不是空話。”
(責(zé)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