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1日,著名學者黃裳在家中。
新京報訊 (記者張弘)昨晚,記者從黃裳女兒容儀處獲悉,散文大家黃裳先生昨日傍晚在上海瑞金醫(yī)院離世,享年93歲。
前日入院,昨日去世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與黃裳先生交往三十余年,他對記者說,黃裳先生前幾個月也曾經(jīng)住院,出院以后,自己和另外一個朋友為他過了生日,當時,黃裳先生精神狀況不錯,頭腦也很清晰。前天,黃裳先生因病被送進醫(yī)院,他所在的《文匯報》也派人到醫(yī)院看望,沒想到,昨天下午就因為心肺衰竭而去世了。
陳子善告訴記者,黃裳先生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容潔在美國,已經(jīng)飛回國內(nèi)。很長時間以來,黃裳先生一直跟小女兒容儀一起居住?!蹲x書》雜志主編賈寶蘭說,最近幾年,黃先生聽力下降,接聽電話都是由女兒轉(zhuǎn)述。記者隨后撥通了容儀的手機,她說,父親的后事正在協(xié)商,但沒有確定。
鐘愛藏書,喜歡足球陳子善說,黃裳先生有四個身份:記者;散文家;藏書家;版本學家。在和他交往的三十多年里,談得最多的就是書,“關于藏書,這個話題他永遠也談不完。”
黃裳先生和他的好友施蟄存先生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收集明清文人的詞集,施蟄存先生主編的《詞學》,不定期由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黃裳先生生前一直很喜歡這個刊物,后來,陳子善就攬下了給他送《詞學》的活兒,有時忘了,黃裳先生還會催促他送過去。
此外,陳子善還經(jīng)常幫他找尋市面上出版不久的文史類新書。另有其他一些后輩,會為他找一些政治類書籍,“他很關心時事,雖然坐在家里不出門,但有時消息比我們還靈通。前幾年,他特別愛看足球,什么皇馬,我都搞不清楚。有時我到他家遇到他看球,他會關照我坐下,等他看完了球賽,才和我聊天。”
“打筆仗是被動的”
陳子善說,黃裳先生成就最大是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自成一家。在陳子善印象中,黃裳先生生前一直很低調(diào)。但是,他曾經(jīng)與著名文化老人張中行,歷史學家黃永年、葛劍雄,作家止庵、韓石山等人打過不少的筆仗,而止庵也是陳子善的好友。
對此,陳子善表示,“打筆仗都是被動的,不是他主動跟別人打。人家對他有所批評,他必須還擊,他戰(zhàn)斗力很旺盛。”作家止庵告訴記者,“黃裳先生的散文帶有新聞記者的敏感性,我對他的去世表示哀悼。”
未能看到《黃裳著作集》的出版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告訴記者,去年去看黃裳先生的時候,曾經(jīng)和他談到,此前的六卷本《黃裳文集》僅收入了他1998年前的作品,現(xiàn)在應該出一個新的版本,把最近這些年的文章收進來。今年春天談及此事時,自己自告奮勇為他收集發(fā)表在各個報刊的文章,黃裳先生還決定把書名叫做《黃裳著作集》,并在本子上寫下了書名。“現(xiàn)在,我們將和他的女兒協(xié)商,加快此事的進展。”
■ 生平黃裳 原名容鼎昌,原籍山東益都,1919年生于河北井陘。早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抗戰(zhàn)開始,轉(zhuǎn)學到上海,194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2年轉(zhuǎn)至重慶交大。1944年被征調(diào)往昆明、桂林、貴陽、印度等地任美軍譯員。194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錦帆集》,學識豐富,文筆樸素平實而富有真情。抗戰(zhàn)勝利后,任《文匯報》駐渝和駐南京特派員,后調(diào)回上海編輯部,發(fā)表了一些戲劇雜論,結(jié)集為《舊戲新談》。1949年任復刊后《文匯報》主筆。1950年調(diào)北京,擔任軍委總政越劇團編劇。1951年調(diào)中央電影局上海劇本創(chuàng)作所任編劇。1956年重回《文匯報》任編委。黃裳生前與巴金、施蟄存、黃永玉等文化名人均有交往,其散文在讀者中享有很高聲譽,并曾為本報撰稿,其著作包括《錦帆集》《過去的足跡》《珠還記》《珠還記幸》《來燕榭文存》等等,并譯有屠格涅夫長篇小說《獵人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