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wǎng)訊 3月8日周日,適逢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西站西路轄區(qū)93歲老人武生榮家里一片歡聲笑語,社區(qū)黨支部書記俞海東和家政員彭秀蘭.及老人70多歲的姑娘,一邊拉著家常一邊給老人包著蘿卜餃子。12時許,彭秀蘭端著冒著熱氣的餃子來到老人身旁,“武奶,今天是三八婦女節(jié),吃碗餃子高高興興過個節(jié)。” 真香,老人嘗了一口餃子,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年逾5旬的彭秀蘭告訴記者,2012年她來到社區(qū)后.一直照料老人的一日三餐,節(jié)假日對她來說和平時一樣,只不過做得飯一定是老人喜歡吃得。彭秀蘭做得一手好飯菜,原來一直在家照料公公婆婆的起居。2012年初,兩位老人去了南方姑娘家生活。彭秀蘭原來整天忙碌,突然閑暇讓她很不適應,且彭秀蘭20多歲兒子和老公雖然都在打工,但工資都不高。為此,“失業(yè)的”彭秀蘭很想找一份工作。一是讓自己有事可做,二也想著能給家里一些補貼。但由于年齡偏大,又沒有一技之長,找了幾次工作都碰了釘子,這讓她感到很糾結。恰在此時,西站西路社區(qū)招聘家政服務員,于是她來到轄區(qū)社區(qū)上班。
西站西路社區(qū)黨支部書記俞海東向記者介紹,93歲老人武生榮居住轄區(qū),老人是一位烈士遺屬。多年來她和70多歲的兒媳一起生活。其兒媳照顧老人周到體貼,曾獲得過市級好兒媳的稱號。但這些年隨著年齡增大,老人兒媳已無精力全身心的照料老人。社區(qū)入戶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他們向上級部門進行了反映,上級部門根據(jù)特殊情況,特意安排了一個公益崗位給老人做飯。彭秀蘭已是第二任家政服務人員,社區(qū)照料老人一日三餐已7年時間了。2012年照料老人的家政員有事辭職,了解到彭秀蘭家庭狀況和本人實際情況后,社區(qū)便將這份公益崗位提供給了她。彭秀蘭年齡適當,找工作又沒有專長,她飯做得又好。讓她照料老人生活,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彭秀蘭第一天上班,早晨8時許俞海東便帶她去“上崗”。早點彭秀蘭給老人煮了稀飯,中午特意給老人搟了手工面條。“我的意思是要老人長壽。”晚上又給老人烙了餡餅。“老人吃得很香,我發(fā)現(xiàn)老人雖然年齡大了,但她飯量還可以,一般交流也沒什么障礙。”而對彭秀蘭第一天做得飯菜味道,老人也感到非常滿意。幾天后彭秀蘭就觀察到,老人吃飯很有規(guī)律,早晨8時.中午13時.晚上18時。于是,彭秀蘭就按著老人的規(guī)律做飯。老人吃飯清淡,入口要軟。彭秀蘭想著花樣給老人做飯,臊子面.炸醬面.打鹵面.米飯.包子.餃子.餛飩....,一個星期飯菜不重樣。幾個月后老人氣色便有了改善,說話底氣也比原來足了。
一次老人胃口不好,彭秀蘭專門請教了一位老中醫(yī),這位老中醫(yī)讓她熬些瘦肉粥.再配上清淡蔬菜讓老人吃。幾天后老人的胃口就明顯好轉。原來此法可幫調節(jié)新陳代謝運動加快,促進消化。另外,她還根據(jù)老中醫(yī)指點,陪老人聊天,讓老人盡可能多在屋內走動。幾年的朝夕相處 ,彭秀蘭和老人產生了親人般的感覺。每天老人一見到她,就會露出孩童般的笑容,而家里有啥好吃得老人都會端到桌上。老人待彭秀蘭就像孫子一樣,而彭秀蘭也覺得武奶就像她的老人一般。“老人一位鄰居向記者介紹到。“幾年時間里,彭秀蘭沒耽誤過老人一頓飯菜。除此之外,她還盡量參與社區(qū)的其他工作。”俞海東向記者說道。
(責任編輯:鑫報)
年逾5旬的彭秀蘭告訴記者,2012年她來到社區(qū)后.一直照料老人的一日三餐,節(jié)假日對她來說和平時一樣,只不過做得飯一定是老人喜歡吃得。彭秀蘭做得一手好飯菜,原來一直在家照料公公婆婆的起居。2012年初,兩位老人去了南方姑娘家生活。彭秀蘭原來整天忙碌,突然閑暇讓她很不適應,且彭秀蘭20多歲兒子和老公雖然都在打工,但工資都不高。為此,“失業(yè)的”彭秀蘭很想找一份工作。一是讓自己有事可做,二也想著能給家里一些補貼。但由于年齡偏大,又沒有一技之長,找了幾次工作都碰了釘子,這讓她感到很糾結。恰在此時,西站西路社區(qū)招聘家政服務員,于是她來到轄區(qū)社區(qū)上班。
西站西路社區(qū)黨支部書記俞海東向記者介紹,93歲老人武生榮居住轄區(qū),老人是一位烈士遺屬。多年來她和70多歲的兒媳一起生活。其兒媳照顧老人周到體貼,曾獲得過市級好兒媳的稱號。但這些年隨著年齡增大,老人兒媳已無精力全身心的照料老人。社區(qū)入戶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他們向上級部門進行了反映,上級部門根據(jù)特殊情況,特意安排了一個公益崗位給老人做飯。彭秀蘭已是第二任家政服務人員,社區(qū)照料老人一日三餐已7年時間了。2012年照料老人的家政員有事辭職,了解到彭秀蘭家庭狀況和本人實際情況后,社區(qū)便將這份公益崗位提供給了她。彭秀蘭年齡適當,找工作又沒有專長,她飯做得又好。讓她照料老人生活,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彭秀蘭第一天上班,早晨8時許俞海東便帶她去“上崗”。早點彭秀蘭給老人煮了稀飯,中午特意給老人搟了手工面條。“我的意思是要老人長壽。”晚上又給老人烙了餡餅。“老人吃得很香,我發(fā)現(xiàn)老人雖然年齡大了,但她飯量還可以,一般交流也沒什么障礙。”而對彭秀蘭第一天做得飯菜味道,老人也感到非常滿意。幾天后彭秀蘭就觀察到,老人吃飯很有規(guī)律,早晨8時.中午13時.晚上18時。于是,彭秀蘭就按著老人的規(guī)律做飯。老人吃飯清淡,入口要軟。彭秀蘭想著花樣給老人做飯,臊子面.炸醬面.打鹵面.米飯.包子.餃子.餛飩....,一個星期飯菜不重樣。幾個月后老人氣色便有了改善,說話底氣也比原來足了。
一次老人胃口不好,彭秀蘭專門請教了一位老中醫(yī),這位老中醫(yī)讓她熬些瘦肉粥.再配上清淡蔬菜讓老人吃。幾天后老人的胃口就明顯好轉。原來此法可幫調節(jié)新陳代謝運動加快,促進消化。另外,她還根據(jù)老中醫(yī)指點,陪老人聊天,讓老人盡可能多在屋內走動。幾年的朝夕相處 ,彭秀蘭和老人產生了親人般的感覺。每天老人一見到她,就會露出孩童般的笑容,而家里有啥好吃得老人都會端到桌上。老人待彭秀蘭就像孫子一樣,而彭秀蘭也覺得武奶就像她的老人一般。“老人一位鄰居向記者介紹到。“幾年時間里,彭秀蘭沒耽誤過老人一頓飯菜。除此之外,她還盡量參與社區(qū)的其他工作。”俞海東向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