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針對我們村子勞務輸出的狀況,幫扶單位今年已經在我們村舉辦了好幾場勞務技術培訓班了,現在我們的姑娘小伙子出去打工都干上技術活了,活輕松了不說,帶回來的收入也多多了,勞務輸出和技術培訓成了我們村子致富的金鑰匙了”。7月26日,榆中縣小康營鄉(xiāng)永紅村村支部書記賽永剛臉上洋溢著滿是自豪與喜悅。
永紅村位于榆中縣城西南方,距縣城15公里,年降雨量300mm,屬典型的高寒陰濕山區(qū),由于氣候濕潤,這里的農民種植結構單一,再加上村上地理環(huán)境的局限很多年輕人選擇了外出打工來改善家庭生活,而其幫扶單位蘭州市科技局、榆中縣人社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想群眾之所想,解百姓之所難,與村民促膝談心,了解他們選擇在什么行業(yè)打工,并專門聘請各行業(yè)專家老師,與外出務工人員 “一對一”進行輸轉前業(yè)務知識培訓,讓他們在源頭上“脫貧”。
金懿成是永紅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干部,了解村子情況、組織培訓班、聯系輸轉勞動力……忙碌了大半年,他告訴記者:“年初一了解到村民們外出打工的意愿強烈,我們就積極找企業(yè)、聯系單位,截至目前共輸轉永紅村富裕勞動力460人,其中縣域內260人,輸往西寧、西藏等縣域外勞動力共200人。為使村子的外出務工人員務工由‘體力活’向‘技術活’轉變,我們積極創(chuàng)新模式、分類培訓,加強了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實用技術的培訓,并提供各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增強他們的就業(yè)意識、提高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率,目前已培訓237人次,大大增強了村民們外出務工的競爭力”。
“我已經在西寧打工好幾年了,沒技術、沒文憑,以前打工只能是在工地上搬磚、拉沙,干干體力活,今年參加了村上的勞動力輸轉技術培訓班,我長技術了,現在我在工地上專做電焊的活,工資也翻了一番,聯扶單位的培訓搞得好啊”。永紅村的外出務工人員余建剛告訴記者。
勞務輸轉和培訓是“永紅村”在聯村聯戶中脫貧致富的一大“特色”,而種植、養(yǎng)殖等富民產業(yè)的培育和發(fā)展也不能滯后。今年以來,小康營鄉(xiāng)黨委、政府全面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各幫扶單位聯扶干部和縣鄉(xiāng)干部多次深入農戶家和田間地頭,在經過充分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幫扶永紅村把“雙壟溝玉米”和“中藥材”種植作為兩大富民產業(yè),通過積極協(xié)調努力,全村今年種植雙壟溝玉米1600畝,種植柴胡、黃芪等中藥材達1000畝,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種植結構,進一步提高了村民經濟收入。
同時,聯扶單位多方籌措資金,積極協(xié)調有關項目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目前正在進行完善村委會辦公陣地,村級文化健身廣場,以及村里主干道等扶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