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人們都喜歡用這句話來贊頌我們的人民教師。這不是空口說來,而是我們的老師真的擁有像春蠶和蠟燭一樣無私奉獻的精神。“不覺得很辛苦,我們四中老師都是這樣的。”王志彬老師這樣告訴記者。
王志彬是北京四中語文組的教師。他曾任中央教科所微課視頻課主講教師,參與BDS課程(北京市級)錄制,獲區(qū)級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參與北京市選修模塊研究課展示,開設西城區(qū)級公開課、研究課,在多次作文大賽中獲得指導教師一等獎,發(fā)表多篇教育教學、散文書評等文章。
王志彬生活照。本人供圖
選擇與成長:聽草鞋皮鞋的故事
王志彬當教師的志向是在爺爺?shù)募钕庐a(chǎn)生的。
在王志彬很小的時候,爺爺就說“一雙是草鞋,一雙是皮鞋,你選擇哪一雙鞋?”
大人們說只有考上大學才能穿上皮鞋,才能做城里人。那個時候老師和醫(yī)生是最受農(nóng)民尊敬的,對農(nóng)村孩子王志彬來說,改變自己穿草鞋的命運就要做農(nóng)民最尊敬的老師和醫(yī)生。
王志彬更愿意做老師。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和玩伴們在一起,我經(jīng)常給他們講《三國演義》,教他們做作業(yè),也許那時就埋下了做教師的種子。”
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能否成功?王志彬在忐忑中遇到了他的小學老師。他的小學老師是一位自幼患病導致癱瘓而且沒有上過學的人,后來自學成材成了他們村的小學教師。小學老師的蝶變使王志彬確信自己選擇的正確性,自己也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站立起來。
在這種信心的孕養(yǎng)中王志彬的教師種子逐漸茁壯成長……
王志彬第一年高考不太理想,他不甘心上二本,選擇了復讀。復讀的時候身體和心理都在煎熬中度過,靠著強大的內(nèi)心信念支撐,終于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
本科畢業(yè)后王志彬在北京一所普通中學教學三年。在第三個年頭,教兩個高二年級的正常班,另外還兼著一個國際班語文課的王志彬還想要更好,還想著改變。所以他決定下班后開始復習,考北師大的研究生。經(jīng)過春夏秋冬,他如愿以償了。
再次畢業(yè)后,王志彬先是到四中開設選修課,后來又是代課,再后來才正式成為四中的老師。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王志彬從一個農(nóng)村孩子成長為首都人,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名校教師,經(jīng)過的自是一番艱辛路。
王志彬在講課。本人供圖
良知與責任:習教師之“道”行人師之路
“我的歷史老師用她的良知和責任身體力行地告訴我什么是職業(yè)操守”。王志彬告訴記者,他的高三歷史老師在他們高中出了名的厲害,有學生怕她、抵觸她、討厭她。但是王志彬發(fā)現(xiàn)歷史老師是個可愛的人。
因為他的歷史老師永遠是早晨第一個到班級的,永遠是等他們都熄燈睡覺了才回家;因為他的歷史老師對每一個生病的學生關懷備至,給學生包餃子,大熱天給學生送西瓜;因為他的歷史老師說每回看到樸實的父母把孩子交給她,她就有一種發(fā)自心底的責任感,不能辜負了他們。
王志彬從他的老師那里學到了責任,他也是這樣為他的學生負責的。
教語文這個科目的多是女老師,王志彬的學生說“王志彬老師是我遇到的男老師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教授語文的。王老師有著絲毫不亞于女老師的豐富感情,而且在課堂上更多了一份激情。我至今記得他上課帶我們誦讀艾青的詩歌,聲音慷慨、宏亮,自有一份文人的澎湃在。”
不僅如此,王志彬還常常帶領他的學生們聽配樂詩朗誦,讀魯迅、王小波,甚至組織學生們自己編寫劇本,并在課堂上進行表演。他的學生常常驚訝他并不高大偉岸的身軀,怎么會蘊含并時常爆發(fā)出對教學那樣強烈的熱愛與激情!
王志彬工作照。本人供圖
同樣是老師,思想境界也是不一樣的。自從王志彬在北京師范大學讀研究生以來,經(jīng)常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勉勵自己,督促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多向這個方向努力。
三年前,王志彬班上的語文課代表陳子怡,因文理分科去了文科班,不再擔任他的語文課代表。王志彬?qū)λf:“去了文科班,一定要以北大為目標。我很看好你。”這時陳子怡的成績并不理想,自己也沒信心。升入高三,陳子怡的成績不穩(wěn)定、時好時壞,有一段時間更是對自己喪失希望。王志彬聽說后多番鼓勵甚至使出了激將法,終于喚起了陳子怡的動力。后來錄取結(jié)果公布出來,陳子怡如愿進入北京大學。陳子怡說:“在沒有幾個人看好我,周圍輿論大多勸我往低了報志愿時,老師卻一直相信我,敦促著我向前。司馬光言‘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遇’,我和同學們何其有幸,得以受教于其門下。”
王志彬在青海湖騎行,用了三天時間環(huán)湖一周。藍天白云,油菜花,青海湖,各種人,陶醉于其中。本人供圖
期望與希翼:世界因你而美好
“做一個善良的人。
一個精神富足的人。
一個世界因為你而朝好的方向又多了一點或很多的人。”王志彬談到對學生們的期望,頓時表情生動起來,眼睛里閃爍出光芒,語言里充滿了感情。
在王志彬看來,教育是一個慢慢孕養(yǎng)的過程;學生的成長其實也很慢,高中階段的課堂和活動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讓他們逐步完成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渡,不再只是個人、家庭,還有他人、社會,甚至是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自己有關。“這種思想境界的提高,使他們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一種博大的情懷。這才是更為重要的。”
王志彬還希望他的學生葆有對于外在世界的敏感和好奇。王志彬帶著他的學生們一起站在窗邊靜靜地聽雨,分享關于雨的詩句;在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和學生走出課堂去看校園里的那些花草,那些蔥蘢的樹木。
談到他的學生站在老校門前每個月月初照一張照片,記下當時的心情,在年末匯聚起十二張照片,回顧一年產(chǎn)生更多感觸時,欣慰之情浮現(xiàn)在王志彬臉上。
“一個既有生活情趣,也有生命情懷的人,才是我希望塑造的學生吧。說是塑造,其實還是他們的自我生長。一棵樹的長成,培植照料的人固不可少,樹本身尤為重要。”王志彬自謙地說。
課余,王志彬喜歡騎行,喜愛籃球。騎行在路上輕盈了王志彬的心靈,球場上的揮汗如雨拉近了王志彬和學生的距離。王志彬本人即是這樣一個充滿生活情趣和生命情懷的人。(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王秀麗)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