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科教興國”助推國家發(fā)展破冰改革,破繭成蝶。嫦娥三號登陸月球、實現(xiàn)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屠呦呦獲諾貝爾科學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奮勇攀登,為日新月異的中國描金添彩。今天,“科技創(chuàng)新”為“雙創(chuàng)”注入活力,激發(fā)動力,科技工作者注定成為引領國家科技變革的生力軍。中國青年網特別推出“中國夢”踐行者“科技人·科創(chuàng)夢”系列人物專訪,與青年網友分饗我國科技人的勵志故事,為實現(xiàn)科技強國夢凝聚青春力量。
“實在抱歉,因為臨時有會,采訪可能得推遲一天。”原定采訪的當天,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比較醫(yī)學中心主任、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理事長秦川教授在電話中一再地向記者道歉,謙遜隨和的態(tài)度讓人倍感親切。
第二天,記者來到秦川所在的研究所,見到了這位曾參與抗擊非典的“女戰(zhàn)士”。身著黑色套裝、梳著魚骨辮,時髦而又知性的她全身上下充滿著青春的氣息,讓人眼前一亮。坐在鏡頭前,秦川輕描淡寫地說著此前在非典一線的經歷,說起當時因為過度勞累造成耳朵毛細血管堵塞,無暇去醫(yī)院接受治療導致一只耳朵至今不再靈敏時,秦川的臉上依舊掛著淺淺的笑容,仿佛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
“我認為,生活從來就不是艱辛的。生活的面貌取決于你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你從快樂的角度出發(fā),看到的就會是快樂。”秦川說。
斗爭在傳染病一線 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是一種光榮
秦川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樊東林 攝
2003年,突如其來的一場非典災難降臨中國,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秦川正因參與并組織抗擊SARS的藥物和疫苗研究隊伍,被國家授予抗擊非典英雄模范勛章。
非典肆虐的日子,原本擁擠熱鬧的街道變得空無一人,時不時地有救護車呼嘯而過,不斷攀升的死亡人數(shù)也逐漸加劇著社會的恐慌程度,縈繞在人們腦中最多的詞匯就是恐懼。然而回憶起那段歲月,秦川的臉上始終掛著淡淡的笑容,她也帶著堅定的神情一再強調,“懂科學的人是不會害怕的。”
“非典的到來讓我們措手不及,但是在經過專業(yè)的分析之后,我們就知道怎樣去防護這個傳染病,就不會感到害怕。”那時,SARS疫苗的研制進入到關鍵時刻,而動物模型制作分析研究是關系到用于疾病機制研究、病原體溯源、傳播方式及疫苗評價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因而秦川所在的研究所接受了“評價疫苗”的重要任務。
為了盡早研制出疫苗,秦川和同事們夜以繼日地開展工作,每天只睡4個小時,每在實驗室工作4個小時就出來休息20分鐘,抓緊時間喝水、上廁所之余,還要在這寶貴的休息時間內反復討論下一步的操作。盡管實驗條件有限,困難重重,秦川和她的同事們還是憑借著一股視死如歸的精神,成功拿出了SARS疫苗評價的結果,并且從所能得到的中成藥中篩選出了對SARS有緩解作用的藥物,而這一創(chuàng)舉也對其他傳染病的防治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秦川腦中的那段與非典抗擊的歲月,似乎每一個角落都灑滿了溫情。同事們暫時放下家庭,不顧新婚,推遲生育,毅然決然挺身而出;研究所門口總是堆著附近退休的老人送來的飲料;同事的父母給作為領頭人的她打電話,讓她盡管給自己的子女分配任務……即便在提起自己因為參與這場“戰(zhàn)役”變得“不太靈光”的耳朵時,秦川也是一臉笑容,言語中透著不以為意。“作為醫(yī)學工作者,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有義務站出來做一點事情。能夠參與到抗擊SARS中,我覺得很光榮,即便有小小的犧牲,也是值得的。”
奔走在科普工作前沿 知識能克服恐懼、科普任重而道遠
秦川在“動物保護與福利”科普講座上。周軍浩 攝
在SARS之后,H5N1、H1N1、H7N9等傳染病襲來時,秦川也總是“斗爭”在一線。而這些經歷讓她明白,知識能克服恐懼,要減少因傳染病帶來的恐慌,需要大力加強科普工作。
除了教授、科學家的身份,秦川還是《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中國實驗動物學報》兩刊的總編。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教授專業(yè)的醫(yī)學知識,當發(fā)現(xiàn)報紙、電視對一些醫(yī)學概念的解釋有誤時,秦川也總會在雜志和書籍中進行更正,以此達到科普的目的。面對社會一些突發(fā)事件,秦川能夠從科學的角度給予專業(yè)解讀,同時以科普的形式進行宣傳。作為醫(y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的所長,她總是與可愛的小動物打交道,因此她也致力于普及與寵物相關傳染病的防護知識,幫助廣大寵物愛好者更好地維護自己和寵物的健康。
作為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的理事長,在歷屆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年會開設的“科普大講堂”上,秦川總是利用這個學術交流的平臺,走進學校、走進醫(yī)院開展科普活動。除此之外,秦川也會積極參與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服務基層的活動,為邊遠地區(qū)帶去科學知識,改善邊遠地區(qū)落后的醫(yī)學觀念。
秦川說,對于她而言,科普是一份責任,是一種將自己所學分享給更多人的舉動。參與其中,她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促進自身對醫(yī)學的思考,推動自身的提高和進步。
然而,科普工作的開展仍然任重而道遠。科普是科學家的責任,像秦川一樣的科學家都是以義工的身份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進行科普的“義舉”。在強大的工作壓力和繁忙的工作下,科學家開展科普的時間與精力并不能保證。秦川說,在互聯(lián)網時代,也需探索科普的新方式。而她更希望,普通老百姓能利用網絡和書籍了解醫(yī)學知識,進行“自我科普”。
教書育人比榮譽更重要 社會應尊重醫(yī)生、尊重女性
秦川獲得的部分榮譽。中國青年網記者 杜美辰 攝
秦川的母親也是一名醫(yī)生,因為手生得長、生得巧,秦川也被父親期望成為一名出色的醫(yī)生。后來,雖然順利考取了哈爾濱醫(yī)科大學,但是畢業(yè)后的她并沒有成為醫(yī)生,而是投身科研事業(yè),成為中國比較醫(yī)學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對于沒能實現(xiàn)父親的期望,她的內心也曾有過沮喪。對于“非主流”的比較醫(yī)學研究領域,秦川起初也并不十分熱愛。然而,隨著對這一領域了解的加深,她也愈加熱愛這一行業(yè)。“雖然比較醫(yī)學的研究偏重應用,在基礎理論科學研究的話題中往往不被提及,但是比較醫(yī)學注重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也相當重要。”
秦川也因為出色的工作獲得了諸多榮譽。當被要求展示她的榮譽證書時,秦川從辦公室角落里一個不起眼的箱子中拿出了她的各類榮譽證書。全國三八紅旗手、衛(wèi)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華醫(yī)學科技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大大小小的證書鋪滿了辦公桌,紅彤彤的一片,剩下的摞成厚厚的一疊。“有些我都沒有看過呢。你看,‘全國三八紅旗手’的證書比社區(qū)‘三八紅旗手’的證書還小一點呢。”看著這些榮譽,她隨意地對記者說笑,言語中并沒有一絲的驕傲。
對于秦川來說,比獲得榮譽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學中,用自己的專業(yè)精神和德行身體力行地影響學生。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不要急,要踏實”是她的口頭語,她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她更希望整個社會的風氣能不急躁,給優(yōu)秀人才充分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在采訪中,秦川也總是強調“尊重”這個字眼。“首先,必須尊重醫(yī)生。我們將自己的生命交在醫(yī)生的手中,如果不尊重醫(yī)生,就是不尊重我們自己。我們還要尊重女性。女性往往承擔著更多教育孩子的責任,對下一代的成長有著更大的影響,社會應當尊重女性,前提是完善對女性的社會保障。”秦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