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新華網北京9月27日電 來自貴州雷山雀鳥的苗家女子楊麗萍身著精致的民族服裝,面帶微笑,用雙手奉上斟滿誠意、飄出淡淡清香的清亮茶湯,而回應她的是用各種語言說出的感謝。這一幕發(fā)生在正在意大利北方重鎮(zhèn)都靈舉辦的第十一屆“大地母親·品味沙龍”國際慢食節(jié)上。
楊麗萍和其他來自中國的少數民族生產者代表向外國游客獻茶。新華社記者羅娜攝
此次為期5天的全球性盛會是迄今規(guī)模最大的一屆,共聚集了來自143個國家的7000多位代表、800多位參展商、300多種慢食食品,自開展以來游客源源不斷。
在慢食節(jié)上,人們通過品嘗、體驗、課堂等形式了解慢食運動倡導的人人享有“優(yōu)質、清潔、公平”食物的精神,以及慢食背后所蘊含的對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護,對農戶和小規(guī)模生產者勞動的尊重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延續(xù)。
慢食活動起源于意大利,發(fā)展至今已經有30年歷史,并逐漸變成一項全球性的活動。盡管如此,中國在慢食運動中還是一個相當年輕的成員,今年是首次組團參展。
來國際慢食節(jié)的游客絡繹不絕。新華社記者羅娜攝
在不大的中國展位上,滿滿地擺放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0種精挑細選的“國際美味方舟”食材。供人們品嘗的來自江西的手工糍粑、內蒙古的傳統(tǒng)牛肉干、陜西的大紅棗備受國外饕客的青睞,開展第一天就被一搶而光,就連茶葉每天也要沏上上百壺。
不少外國游客會拿起花椒、芡實、辣椒湊近觀察,嗅嗅味道,向展位上的志愿者細細地問這些食材在中餐里的作用和烹飪方法。
“這是莜面,也就是西方早餐里經常出現的燕麥片原料,在中國北方人們叫它莜麥面。我們把燕麥磨成面粉然后炒熟,再用開水燙熟和面,然后手工搓成卷,再立在小籠里蒸熟,也就是所謂的‘三熟’”,志愿者張麗平耐心地向前來詢問的游客解釋……
“我們帶來的不只是美食這么簡單”,中方負責人大中華區(qū)慢食協會主席喬凌說,“入選美味方舟的60種食材通過這樣的認證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為從事生產的小農戶、小商戶帶來更多的商業(yè)機會,反過來也能保護這些瀕危的食物和制作工藝,讓我們兒時對食物的記憶得以延續(xù)”。
兩位年輕女孩正在活動場地中的草坪上享受美食。新華社記者羅娜攝
對于從大山里走出來的楊麗萍,慢食還有著另一層意義。
今年年初,她和苗寨里的其他8名80后返鄉(xiāng)年輕爸爸媽媽,每人出資3000元人民幣建立了合作社,面向大城市的游客提供鄉(xiāng)村體驗旅游服務。
“有一次,一個游客嘗過我們種的小米后,發(fā)現特別好吃,請求我們在他走的時候賣給他一些,我們找遍了全村上下,只有二十來斤。后來我接觸到了慢食,才漸漸意識到,我們的食物沒有農藥化肥,純天然種植口味很好,這么好的東西一定要保留下來“,楊麗萍說。
“慢食做好了,就能帶來更多經濟利益,讓我們更多的年輕人有理由回來建設家鄉(xiāng),也能影響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我們的種植和飲食,為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感到自豪”。
游客可以在慢食節(jié)上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新華社記者羅娜攝
國際慢食運動創(chuàng)始人卡洛·彼得里尼在接受新華國際采訪時說,“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食物生態(tài)的多樣性和制作方式都非常豐富,然而外國人對中國美食的了解卻是非常有限的。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外面的世界了解中國原來有這么多的高質量的食材,進而也能激發(fā)人們探索食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的興趣”。(記者羅娜,編輯朱超,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