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進入大運載時代

時間:2016-11-04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中國青年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終于,中國再不是火箭強國競技場上的看客。

  大西北網(wǎng)訊  今天,有著中國最大火箭之稱的長征五號成功首飛,隨之飛向太空的,是中國航天史被改寫的消息:長征五號,將中國送入大噸位火箭發(fā)射國家行列,并邁向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nèi)的世界主流火箭陣營。

  此前,中國常稱自己為“航天大國”,但“大而不強”也一直是現(xiàn)實。如今,長征五號開啟的太空新征途,則是中國向“航天強國”邁出的關鍵一步。國家航天局前局長欒恩杰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中國人從此拿到了“航天強國”的入場券。

  新的時代隨之開啟。長征五號起飛推力突破千噸級,太空投送能力提升2.5倍,其首飛成功實現(xiàn)了我國火箭從中型運載到大型運載的升級換代,這個新時代,我們稱之為大運載時代。

  落后的20年:“沒有新型火箭誕生”

  運載火箭,顧名思義,就是把諸如衛(wèi)星、飛船、空間站等航天器運送到太空的交通工具,前段時間剛剛把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以及同樣在今年完成首飛的長征七號,都是運載火箭。航天界有一種說法,“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玨說,運載火箭的技術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進入空間的能力。而進入空間的能力,則是一個國家開發(fā)利用空間資源、維護國家空間安全的前提。

  以人們所熟知的科幻大片為例,不管是《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還是《星際迷航》,如果沒有大推力的火箭,別說穿越星際、飛向更深更遠的太空,就是去火星參與救援,怕是也難以成行。

  王玨告訴記者,目前已經(jīng)有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英國、日本、印度、以色列、巴西等國家擁有進入空間的能力,共進行了5000多次航天發(fā)射。在這些數(shù)以千計的人類發(fā)射任務中,運載能力首當其沖,成了國與國之間的重要競技項目。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回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的成功為代表,中國火箭在運載能力和技術水平方面并不輸人,甚至可以說位居世界前列。

  一組數(shù)據(jù)佐證了這一說法:1995年世界各國主要運載火箭對比時,中國長征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9噸級,而歐洲的阿里安火箭、美國的德爾塔火箭也差不多處在同一級別,即10噸上下,美國的宇宙神火箭稍遜一籌,處于7噸級的水平。

  10年過去,中國基本停留在原地,而歐美等國卻上了一個大臺階。到2006年,中國的長征火箭只從9噸級提升到了11噸級,而歐洲的阿里安火箭、美國的德爾塔火箭和宇宙神火箭均已提升到了20噸級,跨入大型火箭行列。

  龍樂豪說,自1994年長三甲系列火箭首飛以來,我國已有20年沒有新型火箭誕生了。他告訴記者,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現(xiàn)在大力倡導的“航天強國”目標不符。

  欒恩杰同意這一說法,他表示,從1996年前后長征五號開始關鍵技術研究,到2006年長征五號在國家層面正式立項,再到如今長征五號首飛的2016年,這20年同發(fā)達國家對比,中國火箭存在較大差距。這其中,推進劑有毒有污染、任務適應性有差距、航區(qū)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等尤為突出。

  當然,差距最大的還是在于“運載能力”。欒恩杰說,過去10年,隨著國際航天大國相繼推出新型運載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差距被逐漸拉大。

  奮斗的10年:十年磨一“箭”

  反觀其他航天國家,無論是美俄等航天強國,還是歐洲和日本等第二梯隊,運載火箭都達到了約20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和10噸級的同步轉(zhuǎn)移軌道運載能力。

  而在長征五號發(fā)射之前,我國大部分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都低于10噸,還沒有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不止欒恩杰、龍樂豪意識到了這一點,當時的中國航天界,最熱門的議題幾乎都離不開如何發(fā)展新一代火箭。

  液體火箭發(fā)動機專家張貴田院士至今記得,1985年夏末的北京,在國務院第一招待所,中國宇航學會代表大會召開,與會專家就此熱議了一番。

  輪到張貴田發(fā)言時,他直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fā)動機推力小,循環(huán)方式落后,性能低,采用有毒有污染的推進劑,這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中國航天要想在未來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盡快研制新一代火箭發(fā)動機”。

  這一席話在整個會場激起了層層漣漪。此后,“發(fā)展航天,動力先行”逐漸成為航天界的共識。人們開始思考新一代航天動力系統(tǒng)的發(fā)展。

  隨后,一場長達20年的科研攻關拉開大幕。1986年~1995年,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開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論證工作。2006年,國務院批準新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長征五號立項研制。這一年,也是長征五號十年磨一“箭”的發(fā)端。

  王玨說,長征五號作為擁有著中國火箭最高、最胖、最重等多個“之最”的運載火箭,比以往任何一個型號的長征火箭都要復雜。

  僅舉一個數(shù)據(jù)來看,以往長征火箭使用零部件最多幾萬個,而長征五號使用零部件達十幾萬個。它的設計量是以往火箭的3.5倍以上。

  當然,研制上最難的突破還是在于直徑從3.35米到5米的跨越。不要小看這個1.65米的跨度,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看來,這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放大,而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從設計能力、仿真手段、加工制造一直到地面各種試驗,都是一個飛躍。以箭體結(jié)構(gòu)制造為例,加工制造5米的箭體結(jié)構(gòu),就要從基礎的機械加工、貯箱的焊接、鉚接所有的工裝,這些有的甚至頂?shù)搅宋覈A工業(yè)的天花板,其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展望未來:中國火箭新一代“老祖宗”

  夜以繼日的科技攻關,鑄成了今天成功首飛的火箭,一枚實至名歸的“大型”運載火箭。

  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重型四類。像長征二號F、長征七號這些現(xiàn)役的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只有10噸級,稱之為“中型”運載火箭,還有一些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兩噸及以下的,稱之為“小型”運載火箭。

  要讓這些小型、中型火箭運送20噸以上,乃至更重的東西,它們無疑難以勝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為什么需要打造長征五號這個運載能力達25噸的“大型”火箭。那么,長征五號這個大火箭,在現(xiàn)實的航天任務中究竟有什么用呢?欒恩杰說,根據(jù)有關方面公開披露的航天計劃,不論是探月工程三期、中國載人空間站,還是中國人的首次火星探測,都離不開它。

  以探月工程三期為例,這是探月工程“繞”、“落”、“回”的最后一步,其目標是實現(xiàn)無人自動采樣返回,即從月球上“抓把土”再回到地球,這就需要更為強大運載能力。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是,1978年美國總統(tǒng)卡特來華訪問時,先派他的助理國務卿布熱津斯基來到北京,向中國贈送一份禮物,就是美國阿波羅號從月球上取回來的樣品,當時,他們送給中國的月球樣品僅有1克重。

  龍樂豪至今記得這件事,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再過一年,中國人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火箭和探測器,從月球上“拿到”將近兩公斤重的樣品。而在這一任務中,長征五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長征五號除這些“看得見”的任務外,還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即“承前啟后”。

  用王玨的話說,以長征五號核心技術為代表的我國新一代中型和小型運載火箭,將為我國未來重型火箭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龍樂豪則有一個更為形象的比方。他說,長征五號是未來新一代火箭的“老祖宗”。早期的長征二號,衍生了長二丙、長二丁、長二E、長二F等多個型號,成為我國目前在役的主流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老祖宗”;而如今的長征五號,也將在未來扮演“長征二號”的這一角色。

  以未來用于載人登月的重型火箭為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副院長李斌就提到,在研制長征五號時,有一個試車環(huán)節(jié),其最大能力達到500推力噸級,這個能力,就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載人登月重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發(fā)動機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今天,長征五號開啟了中國的大運載時代,未來的重型運載時代,離我們還遠嗎?

  本報海南文昌11月3日電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