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全面領導既是重要原則,又是內在要求,也是重要任務,成為統(tǒng)領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過程的政治主題。
改革方向決定改革的性質和成敗,機構改革尤其不能偏離正確政治方向。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的部門之多,職能調整之大,影響面之廣,觸及的利益關系之復雜,都是空前的。但在這些大幅調整優(yōu)化的背后,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這就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不僅僅是國務院機構改革,黨和國家機構的整個改革都貫穿了這一主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黨的全面領導既是重要原則,又是內在要求,也是重要任務,成為統(tǒng)領改革全過程的政治主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正是新時代機構改革的鮮明政治方向。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治國理政的本根。這是從歷史和實踐得出的結論。從世界看,國際上的“亂”和中國的“治”形成鮮明對比,為何“風景這邊獨好”?從政黨看,敢于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以自我革命來推動偉大社會革命的,世界上還有多少?從現(xiàn)實看,從書寫中國“最成功的脫貧故事”,到對世界經(jīng)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再到過去5年多來的歷史性成就與變革,中國奇跡何以震撼世界?無論視野如何轉換比較,統(tǒng)攝其間的關鍵都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如果不能在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落實和體現(xiàn),其結果必然就是:在一些人那里,嘴上喊加強黨的領導,背地里不要黨的領導;在一些領域,黨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虛化、弱化現(xiàn)象較為突出;在一些工作中,黨的組織不是發(fā)揮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作用,而是被邊緣化,甚至成為擺設。經(jīng)驗證明,一些地方改革發(fā)展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一些領域工作推不開、局面打不開、矛盾問題成堆、群眾反映強烈,歸根到底都與黨的領導空懸、黨的力量削弱有關。
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明確“黨領導一切”,統(tǒng)一領導根據(jù)地內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項工作,有力戰(zhàn)勝了艱苦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有力克服了山頭主義和分散主義傾向。今天,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面對新征程上的風險和挑戰(zhàn),迫切需要從機構改革的頂層設計,到各項工作的具體推進,都堅持好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無論是優(yōu)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還是統(tǒng)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這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都始終貫穿黨的領導這個政治主題,為的就是從機構職能上解決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問題,解決國家治理體系中黨政軍群機構職能關系問題。
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改革的政治主題,有必要對黨政關系問題做一點辨析。改革開放以后,黨政分開問題曾引起熱烈討論,目的是解決效率不高、機構臃腫、人浮于事、作風拖拉等問題。但必須承認,對黨政關系問題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一個再認識再探索的過程。需要明確的是,無論黨政關系如何調整,有一條是不變的,那就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黨政各有分工,但大前提是堅持黨的領導,而且無論怎么分工,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離開這一條,在理論和實踐上就容易跑偏。從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到黨和國家機構的整個改革,對一些領域設置過細、職能交叉重疊的黨政機構進行整合,理順黨政機構關系,有利于增強黨的領導力,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了這一命題的正確性。堅持把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貫穿機構改革各方面和全過程,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新時代機構改革再出發(fā),定能為實現(xiàn)黨的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組織支撐,抵達“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佳境。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