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騰飛,一躍千年……

時間:2019-08-05 11:53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經濟日報 點擊: 載入中...

  70年,從刀耕火種、打獵為生到成為種植養(yǎng)殖的行家里手;從最初的不敢與外界打交道,到大大方方做生意;從完全不懂技術到成為修路、建房、開車的好把式……
  
  如今,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xiāng)許多獨龍族群眾已經參與到了旅游、餐飲、車輛運輸等第三產業(yè),從事非農業(yè)的人數占比逐年增加,全鄉(xiāng)呈現出脫貧提速、發(fā)展提效、民生提質的良好局面,一個嶄新的獨龍江展現在世人眼前。
  
  路的變化
  
  從公路到信息高速路
  
  路在獨龍江鄉(xiāng)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清晨,記者見到了正在卸貨的子世應。他是云南麗江人,今年51歲,1990年來到獨龍江鄉(xiāng)打工。開始主要跑運輸,到了這兩年,當地村民陸續(xù)有人請他幫忙在往來縣城時捎帶快遞。尤其是4G網絡在獨龍江鄉(xiāng)鋪開以來,讓他帶快遞的人越來越多,這讓子世應看到了開辦快遞業(yè)務代理的商機。
  
  “即使在貢山縣城,3年前也只有2家快遞公司,如今在獨龍江就有8家快遞公司。”子世應向記者介紹。


 
  
  鋪路架網,“網購”才得以走進深山峽谷。1965年之前,獨龍江幾乎可以說“沒有路”,過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是獨龍族人出行的真實寫照。1965年,翻越高黎貢山的人馬驛道修建,當時,從貢山縣城到獨龍江鄉(xiāng)單程步行要3天。1999年,國家投資1億多元修通了全長96公里的獨龍江簡易公路,獨龍族才告別了“人背馬馱”的原始運輸時代。
  
  雖然有了公路,但路面等級低,需要翻越海拔3300多米的雪山,每年仍有半年時間大雪封山,群眾出行依然不便。



 
  
  黨的十八大以后,全長6.68公里的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全線貫通,從此獨龍江鄉(xiāng)徹底結束了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期的歷史。全鄉(xiāng)6個村全部通柏油路,26個自然村全部通車、通電、通安全飲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并成為云南省第一個實現村村通4G網絡的鄉(xiāng)鎮(zhèn)。
  

 
  “隧道挖通以后,從貢山縣城到獨龍江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一天就可以跑一個來回。天氣好的時候,早上七八點鐘出發(fā),辦完事下午4點左右就回來了。”子世應說。
  
  說話間,來了兩撥取快遞的人。一個是巴坡村村民高建齡,他經常在網上購買生活用品,一個星期左右就能收到包裹。這位35歲的青年兩年前才學會在手機上網購,如今一個月會在網上“逛”五六次。高建齡認為,網購和在實體店里買東西有很大不同,網上賣的東西相對來說更便宜,樣式也更多。
  
  圖為貢山縣原縣長高德榮(左一)正在獨龍江鄉(xiāng)巴坡村村委會門前的小廣場上給鄉(xiāng)親們宣讀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另一個是獨龍江鄉(xiāng)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老師和金梅,她在同事楊啟合的陪同下,一起來寄快遞。她在網上買的鞋子尺碼不合適,準備寄回去調換。

  
  來自怒江蘭坪的和金梅與來自大理的楊啟合都來獨龍江鄉(xiāng)教書4年了,問及是否適應這邊的環(huán)境,兩位不到30歲的姑娘說,“獨龍江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濕潤,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尤其是現在路通了、信息越來越發(fā)達、網購也越來越方便,便捷的網絡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渠道獲取外面的資源”。
  
  不久前,獨龍江鄉(xiāng)開通了5G試驗基站,成為云南省第一個開通5G的鄉(xiāng)鎮(zhèn)。問及為何要在這么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開設5G,中國移動怒江分公司總經理楊四紅的話讓記者印象深刻,“越是信息不發(fā)達的地方就越需要先進的技術。我們希望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消除數字鴻溝,更好地助推獨龍族發(fā)展”。
  
  產業(yè)的變化
  
  既要短、平、快,也要兼顧長遠
  
  獨龍江這片土地山多林茂,適合林下種植,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香料——草果,便成了獨龍江鄉(xiāng)種植規(guī)模最大的產業(yè)。
  
  由于地理條件差異,草果種植在獨龍江鄉(xiāng)有“南強北弱”的特點。比如,在最北端的迪政當村,海拔高、積雪多、霜期長,這樣的自然條件并不適宜草果種植。怎么辦?記者在迪政當村的田間看到了翠綠挺拔的重樓和正在收獲的羊肚菌。
  
  重樓是一種名貴中草藥,也是云南白藥的主要成分之一,喜歡生長在背陰潮濕的環(huán)境,種得好的話,一畝收入可達30萬元。不過重樓生長周期較長,投入也較多,屬于長期見效的產業(yè)。而羊肚菌屬于見效快的產業(yè),一般在上年11月中下旬種植,來年4月份便可收獲,個頭大、根部白、品相好的新鮮羊肚菌目前的收購價是每斤40元。
  
  圖為孔當村的村民們正在打掃衛(wèi)生。行走在新村,記者看到房前屋后干凈有序,室內擺放整齊漂亮。
  
  獨龍江鄉(xiāng)全鄉(xiāng)去年才開始試種的5畝黃木耳,也選擇在迪政當村的田間大棚里種植,運用的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形式。“由專門的技術人員在木頭上鉆孔,然后把黃木耳的菌種放進去,5個農戶蓋起大棚,其他農戶輪流澆水、看護,一天的工錢是100元到150元。”迪政當村村委會主任木春龍向記者介紹。
  
  形成產業(yè)既要短、平、快,也要兼顧長遠的多元化產業(yè)結構,正是獨龍江鄉(xiāng)產業(yè)發(fā)展的思路所在。“產業(yè)發(fā)展是保障群眾穩(wěn)定增收的基礎。”獨龍江鄉(xiāng)鄉(xiāng)長孔玉才向記者介紹,2018年全鄉(xiāng)大小牲畜存欄23679頭(只),出欄12210頭(只);種植草果66086.5畝,重樓1640.6畝,花椒8700畝,核桃8000畝和茶葉94.5畝;建成獨龍原雞保種和擴繁基地1個,完成獨龍牛投放1153頭;建成草果烘干廠1個,獨龍蜂4625箱,羊肚菌365畝。到2018年末,全鄉(xiāng)農民人均純收入6122元。
  
  孔玉才表示,近年來,全鄉(xiāng)大力發(fā)展草果、花椒、核桃等經濟林果,羊肚菌、黃精、重樓等特色產業(yè)和特色養(yǎng)殖業(yè)也逐步推開,但總體看起步晚、規(guī)模小、質量低,抗市場風險能力比較弱,尤其是旅游業(yè),還需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壯大。
  
  旅游業(yè)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之一。獨龍江鄉(xiāng)有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民風民俗,如何圍繞這一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定位,是鄉(xiāng)黨委和鄉(xiāng)政府正在積極籌劃的事情。
  
  “我們將加快特色生態(tài)旅游風情小鎮(zhèn)建設,把獨龍江打造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讓游客體驗特有的味道,感受特有的文化,讓獨龍江鄉(xiāng)充分發(fā)揮資源稟賦優(yōu)勢,培育發(fā)展產業(yè),走可持續(xù)、內生型增長的脫貧致富之路,實現真脫貧、真富裕。”獨龍江鄉(xiāng)黨委書記余金成說。
  
  人的變化
  
  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有干勁
  
  2008年末,獨龍江鄉(xiāng)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900元;10年時間,全鄉(xiāng)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近6倍。除了大力扶貧的外力作用,獨龍江鄉(xiāng)群眾的內生動力不容忽視。
  
  記者在孔當村看到了正在忙著采摘羊肚菌的孔秀蓮一家??仔闵彽恼煞蚶钚氯A告訴記者,這是他們第一年種植羊肚菌,由于去年雨水過多以及管理經驗缺乏等原因,目前賣的價格不是特別理想。但談話間可以看出,李新華已經在總結經驗并積極求助農技專家,對今后的種植充滿信心。
  
 
  記者在孔當村看到了正在忙著采摘羊肚菌的孔秀蓮一家。
  
  行走在新村,記者看到房前屋后干凈有序,室內擺放整齊漂亮。據介紹,昔日村民住的茅草房、木板房、篾芭房,如今已被水電入戶、衛(wèi)生整潔、廣播電視設施齊全的框架結構安居房取代。
  
  獨龍族人家都離不開的火塘,如今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扶貧工作隊創(chuàng)新開展了“火塘夜話”工作方式,扶貧干部和群眾圍著火塘談心聊天,了解群眾生產生活上還存在哪些困難。迪政當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章國華最近的一次“火塘夜話”是在村民李忠華家里開展的。圍坐在火塘邊,暖身更暖心。問起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今年準備開辦農家樂的李忠華有點不好意思,“黨和政府已經給我們很多好政策,剩下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李忠華干勁十足地說。

 

  
  采訪孔玉才時,一對年輕夫婦進來為剛出生的女兒辦理落戶手續(xù),這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妻子也是獨龍族,當年嫁到了云南文山??粗汖埥l(xiāng)的政策越來越好、發(fā)展前景越來越廣闊,所以夫妻倆希望帶著女兒回到獨龍江發(fā)展。
  
  走出去又走進來,記者在這對年輕夫婦眼中看到了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
  

 
  獨龍族人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折射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還有觀念的嬗變和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新中國成立后,獨龍族從狩獵捕魚、刀耕火種、刻木傳信、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移風易俗蔚然成風,文明生活方式進入千家農戶。獨龍族懂感恩、干勁足的人多了,“等靠要”的人少了;獨龍族群眾市場觀念、商品意識等不斷增強,融入現代文明步伐不斷加快;獨龍族群眾也從封閉、保守、落后的民族“直過區(qū)”走向開放、包容、發(fā)展的“新天地”。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云上草原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大山深處的“懸崖村”書記:37年扎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 | 千米高原上百姓致富的“一縷香”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文化傳統也是金山銀山: 西藏尼木藏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一塊“紅色土地”上的克松人家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 | 高原上的扶貧路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