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里的文縣白馬老人 路永安 攝
神秘的“池哥晝” 司小平 攝
文縣白馬人的“池哥晝”:原生態(tài)的歌舞 路永安 攝
文縣白馬人絢麗多彩的服飾
隴南位于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是甘肅省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qū),轄一區(qū)八縣,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283萬人,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隴上江南”之稱。隴南自然景觀奇峻秀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高,生物種類繁多,礦產(chǎn)資源富集。隴南歷史文化厚重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秦王朝的發(fā)祥地。
在隴南文縣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一支民俗風情獨特的群體,當?shù)厮追Q為“白馬人”。如果你走進了文縣鐵樓鄉(xiāng)白馬山寨,你就走進了歌舞的海洋。白馬人能歌善舞,池哥晝、面具舞、火圈舞、沙嘎帽民間工藝及“白雞翎”美麗傳說等民俗文化流傳至今。其中,“池哥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2014年10月底,文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之鄉(xiāng)”,1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白馬人民俗)”。
白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氐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族群。氐族發(fā)展壯大始自東漢,西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隴南曾是其主要聚居地和活動區(qū)域。氐人以驍勇善戰(zhàn)著稱,曾建立“前秦”、“大涼”等政權。棲息在今天隴南市的“白馬氐”,先后建立了“武都國”、“仇池國”、“陰平國”等地方政權,前后延續(xù)了380多年。當前,白馬人主要生活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鄉(xiāng)白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縣、九寨溝縣境內(nèi),人口約1.4萬人。
生活在文縣鐵樓鄉(xiāng)的白馬人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還保留較多的傳統(tǒng)游獵習俗。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許多原始信仰的遺俗,主要為自然崇拜,日月山水、風雨雷電及動植物等,皆為崇拜對象。白馬人最崇敬的神靈是始祖神盤瓠(hù)爺、太陽神和五谷神,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池哥晝”祭祀活動。
“池哥晝”是至今還遺存在白馬人生活中的一種古老的具有原始風貌的群體祭祀舞蹈,“池哥”意為山神,“晝”即舞。身著紅色袈裟的山神,臉上涂抹成黑色的“猴兒”,帶著面具的“池哥”、“池姆”,揮動手中的牛尾刷,伴隨著鑼鼓舞動起來,舞姿古樸、遒勁、粗獷,極具節(jié)奏。“池哥晝”挨家挨戶跳,旨在驅(qū)趕晦氣,祈求平安幸福。
白馬人的服飾獨具特色。白馬男子服飾多為麻布長衫或短衫,大都是黑白兩色或絳青色,均系偏襟。將兩前襟操攏,腰纏毛腰帶,膝下扎麻布綁腿。白馬女性服飾奇麗多彩,是用五顏六色的布條和對頂三角形四方布塊制成,用布料和毛料制作,背上??p扎一朵“米”字形圖案,胸前佩戴三至六塊方塊形魚骨牌,腰纏羊毛線織成的紅腰帶,前系三色圍裙,上身套花坎肩,足穿繡花尖尖鞋,頭纏絲帕,絲帕緊裹長辮,紅頭繩串上六至九塊八圓魚骨,四色玉石小珠,系在頭上吊至右耳旁,帶上耳環(huán)、戒指、手鐲,既端莊古樸,又美麗大方,別具一格。白馬人頭戴圓頂寬沿的沙嘎帽,上插白雞翎,顯得英俊而精神。
白馬人的民間歌曲豐富多彩,是白馬人代代傳承、積累下來的精神食糧。每逢重大活動必有群眾性演唱,寨子里幾乎全民參與,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人人爭先恐后、場面熱烈、陣勢龐大。
白馬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有自己的語言。據(jù)語言學專家考證認為,“白馬人的語言有自己的基本詞匯和語法體系”。特點是保存古羌語的本音比較多,和藏語之間的差別已大大超過了藏語內(nèi)部各種方言之間的差別。“白馬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是“從古羌語母體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相近的支系”。
近年來,隴南文縣把加強白馬人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作為落實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安排部署,推進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強化措施,深入推進。出版了《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以及《文縣白馬人》、《白馬人民俗文化圖錄》等專著,《白馬人語言詞典》即將出版。我們組織文化工作者廣泛收集整理,成立專門工作組,對民俗文化原始資料進行了廣泛的收集整理。已收集翻譯白馬語言文字8000余字,拍攝白馬服飾工藝8種、白馬舞蹈12支,記錄白馬傳說故事10段,錄制白馬歌曲168首。我們注重活態(tài)傳承,完善了8個民俗文化傳習所、3個表演場所的配套設施,培養(yǎng)民俗文化傳承人60多人,發(fā)揮他們在民俗文化發(fā)展中的帶動、示范、傳承、引導作用。我們加強非遺保護,白馬“池哥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開展了5個項目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申報和3個項目的省級非遺項目申報。
每年春節(jié),對白馬人來說是一次盛會,亦是一次精神的歸宿,歡樂遍布著整個村莊,鑼鼓聲、鞭炮聲響徹山谷。它那原始古樸的舞姿、獨具特色的服飾、粗獷而充滿生活氣息的表現(xiàn)形式,不斷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和專家、學者前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春節(jié)、元宵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漂泊在外的文縣白馬人無論如何都要趕回家,在白馬河流域的這片故土,和父母、長輩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他們常常用親切的“母語”——白馬語嘮嘮家常、聊聊天,相互噓寒問暖。正月初八之后到元宵期間,熱情好客的白馬人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絢麗多彩的節(jié)日盛裝,村村寨寨組織跳起神秘粗獷的“池哥晝”、“火圈舞”,走村入戶,共同祈禱戶族平安,人壽年豐。
“池哥晝”、“火圈舞”,這是每年都要上演的一幕溫馨而熱鬧的歡聚場面,它讓“鄉(xiāng)愁”成為每個白馬兒女心中具體的、鮮活的畫面,并且牢牢定格在記憶深處,世世代代一脈相傳。
“鄉(xiāng)愁就是留住文化的根。”已經(jīng)收集整理了10000多首白馬人山歌的文縣學者劉啟舒說,“從幾百年流傳下來的很多白馬山歌,和現(xiàn)在提倡的和諧社會都是一脈相承的,彈得是一根弦。”
目前,文縣根據(jù)縣域文化產(chǎn)業(yè)布局,圍繞白馬民俗文化、琵琶彈唱、玉壘花燈戲、洋湯號子等特色民俗文化,組建各種民間文化傳承表演隊30余支,他們原汁原味的表演,便是對“鄉(xiāng)愁”的深刻演繹。這將進一步喚醒每一個文縣兒女的“鄉(xiāng)愁”,并把它深深地留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