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農家堂屋擺設。記者 曹勇 攝
臨澤農民 自辦“撫彝民俗博物館”
20余年收藏民族民俗文物等4000余件 博物館日前已開館,免費供游客參觀
大西北網(wǎng)3月16日訊 張掖市臨澤縣蓼泉鎮(zhèn)雙泉村農民宋有彪歷經(jīng)20余年潛心收藏民族民俗文物等各類藏品達4000余件。為了讓“歷史再現(xiàn)”,也為了讓廣大群眾能夠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絢爛多姿,在友人的鼓勵下,宋有彪萌生了自辦民俗博物館的想法。3月10日, 宋有彪自辦的“撫彝民俗博物館”在張掖市及臨澤縣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順利開館。
“撫彝民俗博物館”在蓼泉鎮(zhèn)文化站二樓,自2015年8月開始裝修布展以來,他結合自己的藏品,在張掖文化界知名人士幫助下,投入資金20多萬元,策劃布展了5個主題展廳,面積500多平方米,分類展出了自己的600余件展品,免費供游客參觀。沿著走廊,依次設有撫彝遺夢、鄉(xiāng)村記憶、民俗農耕、紅色記憶、詩瀚桑梓五個展廳。宋有彪向記者介紹,蓼泉鎮(zhèn)是原臨澤縣城駐地,有“撫彝故地”美稱,所以博物館取名“撫彝民俗博物館”。記者從《臨澤攬勝》看到,蓼泉,宋、西夏為宣化府鎮(zhèn)彝軍地,明代為甘州右衛(wèi)地,筑撫夷堡。明神宗萬歷元年(1573年),巡撫都御使廖逢節(jié)設撫彝營,擴大邊防規(guī)模,擴民堡建城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甘州府撫彝分府,改稱撫彝。
在撫彝遺夢展廳,一幅反映撫彝古城的畫作,再現(xiàn)了古時當?shù)厝罕姲簿訕窐I(yè)、商賈往來貿易的場景。宋有彪告訴記者,作為撫彝古城所在地的蓼泉鎮(zhèn),得益于黑河水的灌溉,自古以來就是一塊物產豐富的風水寶地,他為此專門經(jīng)過研究歷史后找人做了該畫作。而記者也了解到,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蓼泉鎮(zhèn)目前設施蔬菜、草畜養(yǎng)殖、制種等支柱產業(yè)效益明顯。
步入鄉(xiāng)村記憶展廳,一個古色古香的農家客廳展現(xiàn)眼前,木質風箱、馬燈、煙壺等富有本地特色的生活用具一應俱全。而民俗農耕展廳里的大車轱轆 、手推車、風車等一件件農具,則展示出了臨澤深厚的農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