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wǎng)訊 四面環(huán)山、四間教室、四個教師、四十多公里的山路,年近四十的喜建華,將近一半的歲月都是在大山里和他的學生在一起,這是他的工作和生活。
甘肅平?jīng)鲠轻紖^(qū),西陽回族鄉(xiāng)地處崆峒區(qū)北部干旱山區(qū),北與寧夏彭陽縣毗鄰。喜建華任教的“村小”,則在全鄉(xiāng)相對偏遠、落后、貧困的火連灣村。1997年從平?jīng)鰩煼秾W校畢業(yè)分配到家鄉(xiāng)任教,這一堅守,就是18年。
“起初學校只有一、二年級,要上三年級就得到10多公里外的中心小學上學,路又遠又難走,大多數(shù)學生只好輟學外出打工。”喜建華回憶起剛到學校的情形,無不感慨萬千,看到接壤的寧夏彭陽縣的村子每年都有學生考上大學,他更是焦急萬分。
面對當時兩名老師、兩個年級、七八個學生的尷尬情況,喜建華并沒有選擇離開,而是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當中。在他的努力下,學校維修了校舍,更換了桌椅,增設了三、四、五年級,學生人數(shù)達到了40多名,成為了一所完全小學。
談及當年的教學經(jīng)歷,喜建華坦言當時因為學生人數(shù)少,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學生剛上了一兩年學就輟學在家,或者幫忙干農(nóng)活,或者外出打工,女生尤為嚴重。為了讓他的學生都能重返課堂,喜建華沒少和家長“磨嘴皮子”。
“我記得2006年開學的時候,班里有個女娃叫秦阿社,因為家里窮,家長說啥都不讓娃上學了。”喜建華說,他知道山里的孩子能上學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只要有一絲希望,他不原意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剛開始和家長溝通,“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喜建華每天上完課,不論天陰下雨還是艷陽高照,都“雷打不動”地去女生家里給家長“做思想工作”。家長不同意,他就不離開,最終,家長實在是拗不過,答應送孩子繼續(xù)上學。
“是喜老師的精神感動了我們。”秦阿社的家長告訴記者,喜老師的堅持讓身為父母的他們自愧不如,不論多難,他們都不會再讓孩子輟學,一定要支持他們讀書。
任教近二十年,從老師到校長,喜建華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不同層次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對于后進生,他總是想方設法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為他們進行課外輔導。他總說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的可能,不能放棄任何一個。
“在我們學生心中,在我們父母的心中,他都是當之無愧的好老師。”正在蘭州理工大學讀大三的蘭勝利是喜建華曾經(jīng)的學生,提及他的啟蒙老師,他說喜老師教會他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對夢想的堅持,對生活的熱愛,這是讓他終身受益的東西。
在喜建華的努力和堅持下,如今的火連灣小學不論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都發(fā)生了變化,多年來的教學成績一直排在西陽鄉(xiāng)的前列。喜建華也先后獲得了“隴原優(yōu)秀鄉(xiāng)村校長”、“崆峒好人”等20多項榮譽稱號。
截至2015年3月,甘肅共有中小學教師20.6萬人,其中一半左右在鄉(xiāng)村工作。為了讓這些鄉(xiāng)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甘肅官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生活補助。2015年3月份,甘肅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市、區(qū))全部啟動實施鄉(xiāng)村教師生活補助工作,享受生活補助教師人數(shù)增加9.2544萬人,補助資金由1870萬元增加到11941.81萬元。(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