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1日電題:甘肅臨洮:“護花使者”催生花樣扶貧經(jīng)濟
新華社記者劉能靜、張欽
進入六月,暑氣漸濃,當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芍藥已“紅消香殘”時,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的芍藥花卻正開得爛漫。時下,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各大花市銷售的芍藥,多來自臨洮。
走入臨洮縣洮陽鎮(zhèn)車劉家村的曹家坪社,隨處可見兜售芍藥花的村民。有些村民正忙著將剪下的芍藥花骨朵捆成一束一束的。臨洮縣興望牡丹產(chǎn)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曹佰平介紹,芍藥鮮切花是當?shù)剞r(nóng)戶的主要產(chǎn)業(yè)之一,村里幾乎有半數(shù)人力都在種牡丹和芍藥,剩下的則發(fā)展起了“農(nóng)家樂”等由賞花帶動的“花樣經(jīng)濟”。
曹佰平是曹家坪社的種花大戶,目前他已經(jīng)在村里種上了300多畝牡丹和芍藥,在離曹家坪社30多公里的地方,又開出了100畝左右的花田。“那里海拔高、天氣涼,花期也能推遲一些,這樣就能再填補一段外地市場芍藥‘花荒’了。”曹佰平說。
古時,人們就常將牡丹與芍藥相提并論,元代詩人劉敏中有詞云:“牡丹花落。夢里東風惡。見說君家紅芍藥。盡把春愁忘卻。”曹佰平說,在廣州等地的花市里,芍藥就是牡丹的“替身”。“因為牡丹不能做鮮切花,剪下來當晚就敗了。”
曹佰平做芍藥鮮切花生意約有七、八年時間,但種花卻是曹家的“祖?zhèn)?rdquo;愛好。曹佰平的爺爺曹希望被村里人稱為“牡丹老人”。曹佰平記得,小時候自己家的院子里就載滿了牡丹和芍藥,就連地里都種著花。
今年83歲的曹希望從13歲就開始種牡丹。“我的父親那時候就種了幾棵野牡丹。”曹希望回憶,過去村子周圍就是森林,林子里長著許多野生牡丹,粉的、紫的、白的,姹紫嫣紅,煞是好看。但他也說不上為什么喜歡牡丹。后來漸漸長大,對牡丹和芍藥便喜愛得無以復(fù)加。“牡丹是富貴花,我就覺得牡丹芍藥最好。”
“那時候五藏溝牡丹很多,我就走路去挖。”曹希望說,為得到一棵牡丹,他甚至要走上十幾里山路。“有時候看到別人家有好看的牡丹花,我就跟人家要。人家一看我這么小的娃娃這么愛牡丹,就給我了。”
曹希望在家中的院子里種滿了牡丹,生活還比較困難的時候,別人家院子里都種著菜,但曹希望卻還是舍不得拔掉這些牡丹。這些花就一直保留下來。“包產(chǎn)到戶后,家里有地了,孩子們就讓我把牡丹種到地里。”曹希望說。
起初是人養(yǎng)牡丹,但后來就成了牡丹養(yǎng)人。1982年,曹希望將種的30多株牡丹和十幾株芍藥賣給了蘭州電力修造廠,賺了900多元。這讓曹希望看到了牡丹和芍藥的“錢景”。
現(xiàn)在,曹希望的“護花”接力棒已傳到了孫子曹佰平手中,曹家的“花樣事業(yè)”也越做越大,還帶動了村里400多戶人走上牡丹和芍藥鋪就的“致富路”。過去窮得無人問津的村子,現(xiàn)在卻游人如織,村民靠著“花經(jīng)濟”脫貧奔小康。
“護花使者”曹希望已經(jīng)種了70年牡丹和芍藥,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清晨,曹希望就會到自家牡丹園里轉(zhuǎn)一圈,“聽人說園子里來了好品種,我去看看。”“巡園”歸來的曹希望說。(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