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不姓“宋”
在中國現(xiàn)、當代的歷史中,宋氏兄妹占有不少的篇幅,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自從斯特林寫了《宋家王朝》以來,如果有人想否定宋姓家族,那真是天大的笑話了。
宋慶齡生前端莊秀美,身后樸實無華,她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女性。
然而,千真萬確,宋慶齡不姓“宋”,也包括她的父親宋嘉樹,英文名查理•瓊斯(CHARLIE
1987年4月,廣東省文昌縣出版的一本《文昌文史》中,《紀念宋慶齡同志專輯》里,這樣寫道:
“宋慶齡同志的父親實際上姓韓,原名韓教準,英譯韓喬蓀,又名宋嘉樹,別名宋耀如,系海南島文昌縣昌灑區(qū)慶齡鄉(xiāng)古路園村韓鴻翼的第二個兒子。”
短短66個字,揭開了宋慶齡家父的身世之謎,確定她父親姓韓不姓宋??紦?jù)指出:
“文昌縣的韓氏家族,先輩原是客家人,原住河南相州的安陽,早在南宋(1126—1279年)時期,由于受中亞部族的侵入而南遷。有一個人叫韓顯卿,到浙江會稽任縣尉,又入粵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渡瓊州定居文昌錦山。所蕃衍之后代清時居羅豆市圯烏坡村,后移居昌灑區(qū)古路園村。”
宋查理的世祖,原是官宦之家。考據(jù)還指出:
“宋慶齡的祖父叫韓錦彝,生兩男:長子鴻翼,次男鵬翼。鴻翼生三男:長男政準,次男教準(即宋查理)、三男致準。”
據(jù)現(xiàn)今在世的致準后代、宋慶齡的堂弟韓裕豐回憶說:
“我家的祖墳都在,老屋西北400米的牛酸樹林中,墓碑中間刻有‘韓妣王氏之墓’,她便是宋慶齡和我的祖母,左下方刻有一行小字:‘男政準、教準、致準;孫乾豐、裕豐’等字樣。祖父的墓也在,位于本縣寶芳區(qū)大品坡上,落款也完全相同。因此墓碑上的教準和宋嘉樹,實際上是一個人。”
韓裕豐肯定地說,祖母墓的碑刻有“民國6年秋月吉旦”,是他和二伯宋查理親手豎立的,也和他不只一次祭祖。
韓裕豐還回憶說:
“我們的祖父,因早年家道中落,農(nóng)閑時兼做燒窯業(yè)維持生計,還到東郊去挑椰子繩出售,或是到清瀾港的船上做搬運工,艱苦度日。1861年,二伯教準出生在家……約在13歲那年,他和大伯到東印度群島,在一個親戚家當學徒,后來又到美國絲茶行當學徒,經(jīng)過幾番周折,碰上運氣,受到美國新式教育,他讀完圣三一學院的全部課程,入田納西州斯維爾的萬德畢爾特大學的神學院。1880年接受洗禮,加入基督教,教名為查理•瓊斯,成為北卡羅來納州一名衛(wèi)理公會傳教士,進行傳教,印售圣經(jīng),因此而致富。那時他經(jīng)常都領著家屬回來掃墓。”
韓裕豐所述宋查理經(jīng)過,與宋查理的經(jīng)歷大致相合,應該說是可信的。但韓教準何以又改姓宋呢?韓裕豐補充說:
“二伯在印度洋群島當學徒,有時年節(jié)也會回到文昌老家,深感郁郁不得志。這時候,恰逢二房祖嬸母的弟弟從美國回來,探望姐姐,二伯他們也稱舅父。舅父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開設一家茶絲商店,生意不錯,唯一遺憾的是膝下猶虛,祖嬸母建議將二伯過繼給舅父。舅父見二伯聰明伶俐,大為高興,當即偕往美國,由于舅父姓宋,韓教準從此改名為宋嘉樹。”
由上述事實考據(jù)與韓裕豐的回憶,證明宋查理不姓宋,應該姓韓,那么本文的女主人公,舉世聞名的宋慶齡也就不姓宋而姓韓了。當然他(她)們都已成為歷史人物,就沒有必要再改姓了。
青年時代的宋嘉樹,是相當有進取精神的。當他實現(xiàn)了求學深造的愿望后,在學校,宋嘉樹以驚人的毅力和善于模仿的才能,將《圣經(jīng)》中的詞句和布道會上的說教背得滾瓜爛熟,從而贏得學校師生和院長的刮目相看,不久,他又轉(zhuǎn)入田納西州一家神學院深造,畢業(yè)后被授予見習牧師,并派回中國傳道。
在美國神學院就讀的宋嘉樹
1886年1月,宋嘉樹以傳教士身份回到上海。翌年與倪桂珍女士結(jié)為夫妻,這不僅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為影響中國現(xiàn)代歷史進程的一次重大事件。此后,他們生育三女三男六個子女,揭開了“宋氏王朝”影響中國的歷史序幕。緊接著,在宋嘉樹人生道路上接連發(fā)生兩次重要轉(zhuǎn)折,一是他棄教從商,改行經(jīng)營印刷業(yè)和工商業(yè),邁向?qū)崢I(yè)之道;再一是與孫中山相識,結(jié)為莫逆,走上革命路途。他以實業(yè)為財源,推動革命之活動,集實業(yè)家和革命家于一身,積極支持和參與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運動,其行動無疑對于宋氏家族的成員,尤其對二女兒宋慶齡的成長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宋嘉樹對子女的要求嚴格不失愛護,開明而不放縱,為實現(xiàn)他對子女“不計毀譽,務必占先”的目標和愿望,他把6個孩子全部送往美國,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這為他們后來步入政治,主宰中國現(xiàn)代歷史提供了文化基礎和外部條件。
倪桂珍——有著一雙大腳,受過西式教育,能在鋼琴上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樣的女子,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簡直是鳳毛麟角。
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后裔。少年時進入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女子學堂接受西學,由于學業(yè)優(yōu)異,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歲時與宋嘉樹結(jié)為伉儷,夫妻二人性格相投,信仰、志趣一致,婚后生活美滿、融洽。她雖篤信基督、清心寡欲,過著嚴格的清教徒般的規(guī)范生活,但卻熱心于慈善事業(yè),對家庭及其兒女教育有著高度責任感和嚴格的要求。
宋慶齡的性格恰好繼承父母二人的優(yōu)點,因此贏得宋嘉樹、倪桂珍二人的格外喜愛和自豪。宋慶齡也對父母懷有深厚的感情,她始終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并把這種真摯的感情保持到終生。她早年赴美國上學時父母贈送的一瓶葡萄酒、一瓶楓葉糖漿以及一件毛背心和一件藍寶石胸針,她一直舍不得用,雖經(jīng)幾十年戰(zhàn)亂和多次遷居,但她都一樣不差地珍藏在身邊,以為紀念。父母送給她的結(jié)婚嫁妝——一套家具和百子圖緞繡被面也被精心收藏在上海和北京的家中。
在上?;春V新返淖≌?,與會客室相套的餐廳墻壁上,懸掛一幅面帶微笑的母親半身畫像與她相伴,以便每日進餐時能看到母親慈祥的面容。
宋慶齡頭上那特有的發(fā)髻是母親生前鐘愛并要求女兒們梳扎的發(fā)式,不論是1927年大革命時期婦女時興剪短發(fā)的風潮,還是“文化大革命”紅衛(wèi)兵小將的“破四舊”行動,都沒使她改變對母親許下的“不剪短發(fā)”的諾言。
然而,宋慶齡也并非事事順從父母意愿,她與孫中山的結(jié)合就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雖然父親以斷絕父女關系的氣話責令她改變初衷,但她依然我行我素,為此,給父母的精神帶來很大刺激。宋嘉樹曾親自前往日本勸阻,結(jié)果落得一場重病。后來宋嘉樹因癌癥病逝上海,宋慶齡懷著十分內(nèi)疚和沉痛的心情從廣州趕來為父親守靈送終,直到晚年,宋慶齡還念念不忘此事地對人說道:“我愛父親,也愛孫文。今天想起來還難過,心中十分沉痛。”
1931年7月23日,她慈愛的母親也因病去世了。正在德國柏林的宋慶齡聞訊后失聲痛哭,第二天便啟程回國為母送葬,以盡孝心。
十年浩劫中,當她得知父母在上海的墓地被砸得稀爛時,潸然淚下,心急如焚。后經(jīng)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面過問干涉,才將墓地修葺一新。宋慶齡看到整修后的照片后,對周總理在困難時刻的幫助十分感激,永生不忘。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因患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在北京什剎海附近的寓所中與世長辭了。根據(jù)她生前的一再囑托,她的骨灰一定要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地。6月4日,在鄧穎超、烏蘭夫、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親屬好友的護送下,宋慶齡終于實現(xiàn)了她的愿望,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父母身旁,于他們團圓在九泉之下。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病逝于北京,按照她的遺愿,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她父母的墓旁。這是上海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地。右側(cè)是宋慶齡的墓。
(摘自《國民黨黨首的女人們》作者:李章 編/譯: 出版社:團結(ji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