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羈旅生涯中,有這樣一段小插曲。當時孔子周游列國,無遇明主,常受冷落甚至遭人迫害。如《列子·楊朱》中所記載:孔子“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困于陳蔡,受屈于季氏,見辱于陽虎,戚戚然以至于死”。其中尤以他在鄭國的遭遇令人感慨萬千。那次是因為孔子帶領弟子子貢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權臣派人把樹給推倒了。師徒二人便慌忙離開宋國而去鄭國。到了鄭國,兩人卻走散了??鬃颖阋粋€人孤零零地站在城門外等待,子貢也在四處尋找老師。一個鄭國人看見便對子貢說:“東門城外有一個人,頭長得像唐堯,脖子長得像皋陶,肩膀長得像子產(chǎn),可是腰部以下比夏禹還短三寸,一副可憐兮兮、風塵仆仆的樣子,像極了一條喪家之狗。那不會是你的老師吧?”子貢聽著有點像,匆忙趕到城門,發(fā)現(xiàn)果然是孔子站在那兒。心底泛起一絲酸楚,便把剛才鄭國人對他說的話告訴了孔子。誰知孔子哈哈大笑,然后說道:“他形容我相貌的地方不一定像,但是他說我像喪家之狗真是對極了!”難道這位圣人真這樣自低自賤或是臉皮厚不怕罵嗎?
其實不然,在孔子35歲的時候,由于魯國內(nèi)亂他放棄了身為教師的安穩(wěn)生活,投奔齊國。為了接近齊景公,他住在齊國貴族高昭子家。次年,景公才向他詢問政事??鬃哟鸬溃?ldqu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說:“好極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再多的糧食,我也吃不著啊。”過了些時日,景公又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管理國家最重要的是做好財經(jīng)工作。”景公聽了很高興,便決定重用孔子。誰知齊國大臣晏嬰?yún)s進言勸阻道:“陛下,像孔子那樣的儒者總是能言善辯,圓滑世故,您很難駕御他的。而且他那么推崇喪事,過分追求盡哀,不惜破費厚葬,要是這種主張影響我們的風俗可是不好。而且他到處游說以求取官祿,這種人怎么可靠呢?現(xiàn)如今禮樂制度已經(jīng)崩壞,他那一套繁文縟節(jié)太不合時宜了。”景公聽信了,便開始冷落孔子,再加上齊國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于孔子,孔子便返回了魯國。
在家里沉潛了十多年,漸漸地學識也得到增長,幾乎到了無所不知的地步。那是有一次魯國掌權的上卿挖井得到了一個陶罐,里面有一只像羊的東西。為了考考孔子,便騙他說得到了一只狗。孔子可不上他的當,仰仗自己博聞強識,他說道:“據(jù)我所知里面應該是一只羊。我聽說山林中的怪物是只有一只腳的龍和一些精靈鬼怪;水中的怪物是龍和一種叫做”罔象“的水怪;而土里的怪物是一只雌雄未分的墳羊。”上卿心里暗服,只是仍然把這樣的人才束之高閣。后來魯國內(nèi)部越來越混亂,孔子不想再做官了,便操起了教書的舊業(yè),學生越來越多,還有專從外地趕來的??鬃右簿鸵源藶闃贰?/p>
直到五十多歲的時候,他又再度被請出仕,還接連升官。眼看魯國的形勢有所好轉,齊國有些著急,他們怕孔子掌權,魯國定要稱霸,而自己距離魯國最近,必要先被兼并。于是想出了一個缺德的主意,即用美女和駿馬誘惑魯國君臣,使其終日迷戀聲色??鬃觿t大失所望,于是又離開了魯國,帶領著弟子周游列國,此時的他已經(jīng)55歲了。
孔子就像跳蚤一樣從這個國家跳到另一個國家,先后經(jīng)歷了衛(wèi)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等,并反復在這些國家之間周旋。一個年近半百的老人,如此顛沛流離為了什么?他自己曾經(jīng)說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為什么如今天下大亂,他還不選擇隱退呢?
其實,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歷代文人存在著一種可貴的矛盾,孔子也在其中。他何嘗不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都想好了可以由勇敢的子路陪伴。然而這只是一時興起說的話,能夠代表他的真正態(tài)度的要算“問津長沮和桀溺”兩位隱士的那一次。
當時長沮和桀溺在田里勞作,孔子騎馬路過,便叫子路去問問渡口在哪里。長沮說:“那個手持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回答說是。長沮便說:“他這個人是知道渡口在哪兒的,又何必來問我。”子路不爽,便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孔子的徒弟嗎?”子路回答說是。桀溺便說:“天下的污濁與混亂就像滔滔江水一樣,你們有誰能去改變呢?跟隨孔丘那樣躲避壞人的人,不如跟隨我們躲避亂世的人呢。”一面說,一面頭也不抬地干著手里的農(nóng)活。
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悵惘地說:“我們是沒有福分隱居山林,與鳥獸共居了啊,如果天下有道,我還忙乎什么?正因為天下無道,我才想與你們一起去改變它啊。”孔子不在乎鄭國人罵他為喪家之狗,卻對隱士們的詰難感到悵然若失,可見他心中的矛盾以及“不仕無義”的信念之堅定。于是他繼續(xù)奔走,獨弦哀歌于天下,卻有人說他是在賣名聲。《論語·憲問篇》記載,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么要這樣不停地奔波?該不是想賣弄口才吧?”孔子說:“我不敢賣弄口才,我只是痛心世人固陋,不通仁義之道。”
就這樣,無論是卑鄙小人的陷害,還是平民百姓的誤解。無論是他崇拜的老子的反對,還是他敬重的晏嬰的嘲笑,他都頂住了。以至于有人談論到他時便說:“就是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吧”。
這讓人想到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是柯林斯國王,他死后獲準重返人間去辦一件差事,但是他看見人間的水、陽光、大海,就再也不愿回到黑暗的地獄,這觸怒了眾神。在召喚、憤怒和警告都無濟于事的情況下,神決定對他予以嚴厲懲罰,即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石頭因自身的重量又從山頂滾落下來,屢推屢落,反復而至于無窮。神認為這種既無用又無望的勞動是最可怕的懲罰。如此看來,孔子不就是中國的西西弗斯嗎?他們干的活兒是類似的。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也正是不想再見到黑暗,才義無返顧地傳仁道于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