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類的名人效應(yīng),非藥品推銷所獨有,古代生意人都喜歡這么做,如著名的醬菜"六必居",因其匾是明嘉靖年間奸相嚴嵩當年所題而名滿京城。
街頭藥販一手拿幌子一手轉(zhuǎn)串鈴
除了開藥店的坐商,古代還有很多走街串巷的藥販子"流動"賣藥?!端疂G傳》第二回中,"九紋龍"史進便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場面:"中間里一個人,仗著十來條桿棒,地上攤著十數(shù)個膏藥,一盤子盛著,插把紙標兒在上面,卻原來是江湖上使槍棒賣藥的。"
賣藥的是史進的師傅"打虎將"李忠?!端疂G傳》系小說,但作者施耐庵所見所寫,則是古代藥販子推銷藥品的常見手段:通過賣藝來賣藥,通過免費使用來吸引患者。
流動賣藥者還常借"聲響廣告"招攬人群。所謂"聲響廣告",就是用一種特別的聲音告知、吸引和刺激買主。如在過去,磨刀磨剪子的,擊打"聯(lián)鐵板";收購書畫、首飾的古董小販,手擊一種羊皮小鼓;賣藥的則一手拿著幌子,一手轉(zhuǎn)動串鈴。
由于流動藥販所推銷藥品的質(zhì)量、安全性很難有保證,古代有些朝代并不提倡走街串巷賣藥品,在元代,甚至一度禁止流動推銷藥品。
《元典章·刑部》"禁毒藥"中有一條"禁治沿街貨藥",說的就是禁賣的事情。元仁宗皇慶初年,江西行省曾上奏稱:"如今有一等不畏官法的人,每當街聚眾,施呈小技,誘說俚俗,貨賣藥餌。"有的賣藥者"不知藥性,亂行醫(yī)藥針灸,貪圖錢財",不時釀成人身傷害事件,所以朝廷"出榜禁治",不允許在街頭推銷藥品。
據(jù)《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