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度能在一個國家長期存在,肯定有其適應性和合理性。同樣,一種制度被廢除,并且再未恢復,也可以肯定有其必然的原因。
從隋唐到清末,中國的科舉制度存在了一千多年。此期間無論政權如何更迭,包括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開科取士的做法卻一直沒有改變。中國的人口從五六千萬增加到四億多,疆域范圍由數(shù)百萬平方公里擴展到超過千萬,科舉制度的具體方法和名額不無改變,基本原則卻一仍其舊??婆e制度不僅在中原王朝長期延續(xù),還影響到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推行到朝鮮、越南等藩屬國。
任何制度的合理性都是相對的,科舉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今天要評論其優(yōu)劣,不能脫離中國歷史的實際,更不能無視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背景。
在科舉制度產(chǎn)生和實行之前,人才的選拔有兩種主要的辦法:一是世襲等級制,一是舉薦制。前者規(guī)定某些職位是世襲的,只能由擔任該職位者的男性后代繼承。這類職位范圍很廣,既有自天子、諸候王、貴族等君主和統(tǒng)治者,也包括一些專業(yè)性強的官職,如太史,史馬遷即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太史職位。其他職位也只在特定的階級或階層中選拔,如魏晉開始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和此后逐漸形成的高門世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大多數(shù)重要職位只能在出身特定家族的人中挑選。在公共教育幾乎不存在的時代,為了一些專業(yè)知識、特別是口耳相傳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對諸如天文、檔案、史料、禮儀、藝術等方面的職位實行世襲不失為一種有效措施,但同時也剝奪了其他更合適的人才的機會。政治上的壟斷則對社會的正常運作與進步毫無積極作用可言,只是能夠維持某些特權家族與階層的利益。
舉薦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襲制的局限,但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弊病。且不說在專制集權制度下必然出現(xiàn)的腐敗,如政治權力的干預甚至逼迫、錢財?shù)馁V賂、人情的影響等造成的營私舞弊,即使當事人完全出于公心,也還有兩個無法克服的不利因素。第一是個人的接觸和了解范圍畢竟有限,但為了對自己的推薦負責,他只能在這范圍內(nèi)提出。而有舉薦權的人只是一部分官員、貴族、名流,能獲得他們舉薦的人自然少而又少。雖然偶爾也允許個人自薦,但草民百姓的自薦一般很難通過各級地方官的篩選,能夠上達天聽的真是鳳毛麟角。第二是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推薦者只能根據(jù)自己的感覺。而推薦者本人的水準、判斷能力和選擇標準相差懸殊,其結(jié)果也可想而知。
正因為如此,科舉制顯示出巨大的優(yōu)越性。首先是打破了世襲制和等級制的壟斷,除了少數(shù)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無論貧富貴賤,都有參加考試的資格。其次是標準一致,各級考試都有統(tǒng)一的程序、形式和內(nèi)容,即使主考官免不了個人好惡,也已受到很大制約。再則,隨著科舉制越來越受到重視,制度日趨嚴密。其中不少做法實際沿用至今,甚至比今天的規(guī)則嚴密得多。盡管科舉制難免也有缺點,但在當時條件下,還能找到什么更好的辦法呢?
科舉制最受詬病的,一是遺漏了不少人才,二是考試內(nèi)容毫無實際意義,三是耗讀書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對這些需要具體分析,全面認識。說到遺漏人才,我們的確可以舉出一些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往往在科舉中落第。但科舉的目的是為選拔官員,并非選拔社會的各類人才。有些人雖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卻未必適合當官員,考不上科舉倒是很正常的。如李白,無疑是曠世奇才、天才詩人。但從他對韓荊州的諂媚和受永王之召的輕率看,他肯定不適合當官。所以他考不上科舉既不是壞事,也不能證明科舉埋沒人才,倒是成就了一代詩人。反之,由科舉入仕的人中雖不乏庸庸碌碌之輩,但對中國歷史起重大作用的人物大多也在其中。至于其中出現(xiàn)奸佞,與科舉制沒有什么關系,因為選擇標準中本來就只憑考試成績,對未來的奸佞是無法識別的。第二點也是任何考試所無法避免的,因為考試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于對考生打分排序,所以必須有一套通用的程式,便于不同的考官之間有比較共同的標準,八股文正是這些需求的產(chǎn)物。科舉制本來就是中國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取向的產(chǎn)物,決定讀書人對科舉態(tài)度的是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取向,而不是科舉制,不能本末倒置,以果為因。在科舉實行之前,讀書人在干什么?難道在從事科研、管理、文藝創(chuàng)作或生產(chǎn)勞動嗎?
既然如此,為什么到了清末說廢就廢,再未恢復呢?
中國以往的教育以儒家學說和文史為主,科舉取士也以此為標準,但到西方現(xiàn)代科學傳入,這樣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選拔標準就無法適應。科舉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官員,但新形勢下需要的外交、法律、管理、警察、軍事、科技、金融、財務、民政等很多方面的官員卻無法通過科舉來選拔,也不是臨時開設的"經(jīng)濟特科"所為囊括??婆e的基礎是精英教育,而要進行國民教育就只能采用現(xiàn)代教育制度,設立各類各級學校,設置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種課程。科舉只是為官方選拔行政官員,無法為社會選拔各類人才。當行政官員在全社會的人才中所占比例越來越低時,科舉制的適應范圍也越來越小。無可奈何花落去,科舉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勢所必然。
但科舉制的普遍和積極意義早已在各國通行的文官制度中得到體現(xiàn),考試更成為無法替代的選拔人才方式??荚噾摬⒖梢圆粩喔倪M,卻不可能廢除。近年來對高考的批評不絕于耳,但誰能想出不需要考試、取代考試的更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