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匯有多少曾受古印度文化影響?唐三藏的頂骨為何能夠保存至今?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晶來到省圖書館長江講壇,通過講解印度智慧揭開了這些文化之謎。
實際、世界、剎那、出現(xiàn)、知識、頭頭是道……大家可能并不了解,這些詞匯都誕生于中華文明與古印度文化的交融。孫晶說,自漢朝開始,隨著古印度傳來佛教典籍的大量翻譯,許多新的語匯被吸納入漢語語匯之中。大學者梁啟超曾認為,佛教的傳入為中國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新詞。
唐玄奘對中印文明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孫晶說,唐三藏的頂骨能夠保存至今,就是一段跌宕起伏、懸念迭生的傳奇——
孫晶介紹,唐三藏629年從長安西游,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jīng)書657部。664年唐三藏圓寂,奉旨葬在陜西興教寺。唐末戰(zhàn)亂頻仍,興教寺的三藏舍利塔被毀,唐僧頂骨暴露出來,恰逢一出家人發(fā)現(xiàn),他收拾好頂骨,背至終南山紫閣寺供奉。中間又經(jīng)過一系列戰(zhàn)亂,北宋太宗年間,南京天禧寺住持在毀于戰(zhàn)火的紫閣寺內(nèi),再次發(fā)現(xiàn)玄奘頂骨,于是又將頂骨千里迢迢背到南京。
1408年,明成祖再建大報恩寺,繼續(xù)供奉玄奘頂骨。清末,大報恩寺又毀于太平天國期間,自此玄奘頂骨便銷聲匿跡了。
1942年2月23日,侵華日軍想在南京雨花臺建神社,無意中挖到一只錦盒,里面竟然密藏著唐僧頂骨。石函出土后,陪葬品被哄搶一空,日寇將唐僧頂骨打碎成多份掠至日本。不久,在中國強烈抗議之下,日方私留1份,其他歸還中國。
據(jù)文獻記載,后來唐僧頂骨分配到全國5個城市,其中廣州分得1份、天津1份、北京1份、南京2份。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也分得1份。
1955年,郭沫若率領(lǐng)文化訪問團出訪印度,將天津的那份頂骨送給了印度,至今供奉在印度那爛陀寺。
世事變遷,北京、廣州分得的頂骨均已不知去向,如今供奉于成都近慈寺的唐三藏頂骨,最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