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張學良一生漂泊,口味也常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他出生、生長在遼寧,開始時喜歡遼菜。后來結識張大千、張群等一批川人,受他們影響,一度垂青川菜??箲?zhàn)前后,他在貴州被幽禁9年,所以對貴州風味也一直念念不忘。
張學良的飲食習慣受家庭影響比較大。父親張作霖年輕時做過馬賊,呼嘯山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后來被招安,統(tǒng)一東北,成為關外王。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爆發(fā),直奉兩系部隊在山海關九門口殺得天昏地暗,由于馮玉祥的倒戈,致使吳佩孚大敗,戴狗皮帽子的東北軍大舉入關,一直打到上海。
那時大帥府的家廚已經(jīng)人才濟濟、味兼南北。據(jù)說當時大帥府的廚師能燒制400多種南北佳肴。但是張作霖最喜歡的不是那些高檔的熊掌、海參、鮑魚,而是家鄉(xiāng)的小肉丸子,還有白菜豬肉燉粉條。
張作霖的飲食習慣對青少年時期的張學良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張氏家族人口眾多,光張作霖的姨太太就有6位,還有子女十幾個。加上副官、侍衛(wèi)、秘書、花匠、傭仆等,大帥府的廚房每天要供應上百口人的飲食。有時遇到張作霖在大青樓召開軍政會議,甚至要供應200多人就餐。所以在大帥府里常設的大小廚房有4個。
張學良沒有和兄弟姊妹們一起在東院大廚房用餐,而是和父親一起吃小廚房。這是因為他從小體弱,需要滋補,又聰明伶俐,實在惹父親疼愛,所以才被特許吃“小灶”.
小廚房是專為張作霖和他最寵愛的五姨太壽氏服務的,被邀請在帥府里用過餐的中外政要,大多對小廚房飲食的精美印象深刻。當時奉天餐館“明湖春”的高級廚師,都會輪流到大帥府小廚房掌勺。
少年時期的張學良隨母親漂泊在遼西鄉(xiāng)間,生活貧苦。他自己回憶,他是出生在馬車上的。由于母親產(chǎn)后奶水很少,張從小靠喝米湯長大,所以他對米湯有著特殊的感情。
張作霖執(zhí)掌東北軍政時期,大帥府小廚房里的遼菜也初具規(guī)模。在這個時期,張學良喜歡上了遼菜。當時小廚房里有個廚師叫王寶田,燒得一手好家常菜。王寶田是遼寧海城人,和張學良算是小老鄉(xiāng)。張學良最喜歡王寶田做的“錯菜”,稱贊其為遼菜中小菜的代表。每當深秋霜雪降臨時,王寶田都會腌制幾個大瓦壇的錯菜。這道菜是把各種新鮮蔬菜切碎,用蝦油浸泡,入壇密封。第二年春天取出,用來解酒下飯。特點是清脆香酥、嫩綠開胃。
張學良晚年到了中國臺灣和美國,對錯菜仍然念念不忘。他駐節(jié)北京時,曾向吳佩孚、段祺瑞等政要大力推薦錯菜。住在天津時,每年春、秋兩季也都要把王寶田的錯菜運到天津的公館。(《民國吃家》,二毛,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