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老故宮有了新玩法”的報道。這個新玩法,其實已經玩兒了一陣了,就是故宮開設了官方銷售網(wǎng)店“故宮淘寶”,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中以“本公”的語氣實時與網(wǎng)友互動。此舉在露出頑皮一面的同時,也創(chuàng)下了不少營銷奇跡。8月5日,僅僅一個多小時的功夫,1500個“御前侍衛(wèi)手機座”就宣布售罄;4500個“八旗不倒翁娃娃”,也在開售8小時內各自有了買家??傆嬈饋恚惶靸裙灿?.6萬單故宮文創(chuàng)產品在他們的聚劃算平臺成交。
一名90后在收到“故宮淘寶”賣出的“御前侍衛(wèi)手機座”后,先網(wǎng)上評價“已完全被萌哭了”,再打算入手一個“容嬤嬤針線盒”.這個“容嬤嬤針線盒”令我比較反感,如果他不是調侃,故宮真的開發(fā)出來這類產品的話,就屬于戲說了。誰都知道,容嬤嬤不過是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一個反面角色,可能是根據(jù)什么提煉出來的吧,但“容嬤嬤”畢竟子虛烏有。此外,“故宮淘寶”常用的一種方式,是將產品關聯(lián)到歷史事件中。如報道所云有篇“朕生平不負人”的微信公號文章,用新媒體語言講述了雍正皇帝與大臣年羹堯之間的故事,借此推銷“朕亦甚想你”等雍正筆跡的折扇。我沒讀到那篇文章,不過,“朕亦甚想你”誠然是雍正說的,但以史書上記載的年羹堯及其家人的悲慘命運來看,現(xiàn)在推廣這句話未免太諷刺了些。這種推銷法就難免有誤導公眾的嫌疑,與戲說基本上屬于“五十步笑百步”.
故宮是一座貨真價實的文化寶庫,因此它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必戲說,也無需戲說。雖然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到了臺灣,但是1949年后對故宮的文物重新進行了整理編號,“故”字號文物仍有78萬余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號文物21萬余件,總數(shù)近百萬件。從中篩選出適合文創(chuàng)產品的題材,可以說俯拾皆是,取之不竭,得來全不費功夫。僅僅他們現(xiàn)在編纂的并不算厚的《紫禁城》月刊,每一期介紹的藏品也都能令人目不暇接。這本雜志的成功之處,是它不僅介紹“鎮(zhèn)館之寶”,而且也介紹尋常藏品,當然,那只是相對于故宮藏品的尋常。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院慶90周年。那志良先生在《我與故宮五十年》中,生動地記錄了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對外開放第一天的情景:“不到八時,神武門外,已站滿了人,九時開門,一擁而入,真是萬人空巷,擁擠不堪”.“展覽室中的擁擠,更是不堪,想進去的進不去,想出來的也出不來。……有一位參觀人衣著顏色別致,引我注意,我看他一進門,便被后面的人與前面的人夾在當中,作了‘夾餡餅干’的‘餡子',夾了許久,徐徐移動,然后被夾了出去,在室內雖看他時時伸伸脖子,但他什么也沒有看到,挨夾一個多小時,又轉向其他展覽室去了。這種情形的參觀人,恐怕不在少數(shù)”.這種情形,恐怕令今天“黃金周”時的人頭攢動,也要“俯首稱臣”.比較可惜的是,這座文化寶庫散發(fā)出的魅力直到近些年才開始融入民間。北京故宮的文創(chuàng)產品也許是受到了臺北故宮的啟發(fā),因為在我們游覽北京故宮除了明信片一類還不知可以帶走什么作為紀念的時候,臺北故宮的文創(chuàng)產品已經琳瑯滿目。前兩年我到那里去參觀,簡直驚呆了。
讓文物遺存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顯然是一種極好的創(chuàng)意。故宮的文創(chuàng)產品沒有迎合最好,千萬不要迎合,為了迎合而萌,應該把握住這樣一條底線:與戲說的影視劇永遠隔著鴻溝一道。也就是說,不屑于從那里獲得什么,我行我素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