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那天,北京下起了大雪。朋友圈里除了雪人、雪景和航班延誤,最高頻的詞匯或許出人意表——故宮。
是日中午,故宮博物院的官方微博,也應(yīng)景地發(fā)布了一組雪天即景。網(wǎng)友的評論,羨慕之余,也流露出些微崇古仿古的意味:“美如畫,如果能漫步其中,該多美妙”“白雪鑲紅墻,碎碎墜瓊芳,美得這么安靜”“紅墻,白雪,琉璃瓦,此刻的美景是極好的”.
從來美景惹人醉。晶瑩潔白的飛雪,已別具韻味。古詩里的雪,有梨花梅花之比,亦有窗含千秋之謂。灑落故宮,紅墻白雪,眾芳搖落,古意悠然。
踏雪尋蹤的游客紛至沓來,不少還率性地開起玩笑。有游客拍下排水的“龍頭”口中的冰柱,上傳微博,評論是:“@故宮博物院,叫你們的員工注意下素質(zhì),別看著廣場的游客流哈喇子……”故宮的回應(yīng)也有趣,一句“怪我咯”,搭配笑哭了的表情符號。
此情此景,天作成,人享之??勺屑?xì)想想,故宮之美,似乎未竟于此。雪中游樂嬉戲,或許還能有更豐富的延展。
2005年,周兵與徐歡制作的12集紀(jì)錄片《故宮》面世,立意是透過物件,鉤沉歷史,傳承文明。其中單是龍頭噴水戲珠的場景,就等了足足數(shù)十天。而今流連龍頭的諧趣,對故宮地下排水系統(tǒng)的構(gòu)成、沿革卻一無所知,多少是一種憾事。
龍頭還只是一斑,故宮的全豹,還埋在雪景之下。
近來故宮的文創(chuàng)事業(yè)屢屢借新媒體發(fā)力,先有微信號以賣萌帶知識,后有制作精良的App相繼面世,講古時祥瑞,剖析《胤禛美人圖》,借卡通形象讀解皇帝在紫禁城內(nèi)的一天。今年年初推出的《韓熙載夜宴圖》,更是借動畫與音樂,將千古名畫拆解至顛毫。
舉一隅而以三隅反,關(guān)于故宮的文創(chuàng)衍生,想必還會更多。而因此調(diào)動的好奇,也理應(yīng)更甚。前些年故宮里開星巴克,之所以形成爭議,更多還是將故宮視作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而在象征意義之外,故宮理應(yīng)有更豐厚的價值可供挖掘。
旅游與踏雪,按說只是開始。更豐富的可能性,亟待開啟。
說雪是雨的精魂,有一層隱含的意思:肉身可以殞滅,精神卻要長留。走在故宮空曠恢廓的天地間,除了審美的愉悅,也不妨多留一份心,去領(lǐng)略大雪之下,更美的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