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植物學愛好者劉華杰應長江日報戶外聯盟邀請,來漢與愛好者們交流他赴美國檀香山野外考察植物的種種樂趣。昨日,他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表示,中國人的強大需求,一度導致鼎鼎有名的美國檀香山砍光山上的檀香木,”由于這種植物生長極慢,那里迄今見不到大型的檀香木“.
檀香山是美國夏威夷州首府,音譯名為”火奴魯魯(Honolulu)“,因盛產的檀香木在19世紀初的貿易中被大量運回中國,當時華人稱之為檀香山。2011年初,劉華杰在北京大學和夏威夷大學的一個合作項目中,申請到一個專門研究夏威夷木本植物的課題,從這年8月到次年7月,他前往夏威夷州各個島嶼,風餐露宿,攀爬了數十條山道,觀察了大量的植物群落和植物園。去年,他此行觀察記錄的結集《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分三冊出版。
劉華杰介紹,1000多年前,夏威夷就有附近大陸的波利尼西亞人劃著獨木舟、踏海數千公里前來定居。18世紀末,他們建立了以火奴魯魯為首都的夏威夷王國。1778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航海經過此地。18世紀末,華人來到這里,種植甘蔗、香蕉、菠蘿和采伐檀香木。
據了解,檀香木是一種半寄生植物,通常要數十年才能成材,是地球上生長最慢的樹種之一。一般而言,成熟的檀香木可高達十米,但其苗木非常嬌貴,在幼苗期必須寄生在鳳凰樹、紅豆樹、相思樹等植物上才能成活。其持久而獨特的香味、堅固而美觀的材質深受人們喜愛。
劉華杰介紹,物以稀為貴,中國人尤其廣東人對檀香木的需求一直很大。從18世紀末年到1850年間,短短半個多世紀,檀香山的大檀木就被伐盡,”當然,不是中國人親自上山砍伐,而是通過購買、通過貿易的方式,當地人主動去砍“.隨后的這一百多年里,當地人只要搜羅到大檀木,很快就會以高價出售,”以至于現在你去山上看,那里不多的檀香木都是很細小的植株“.
檀香山作為遠離美國大陸的小小港口城市,在中國非常知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孫中山。1894年,孫中山在此成立了”興中會“.那一年前后,檀香山是孫中山的主要活動地點之一,他在那里舉辦各種募款活動,背后有不少華人華僑支持。這也反映了那一時期華人與檀香山、檀香貿易的密切關系。
《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一書展示了近1000張植物照片,另外也有不少當地海岸、山谷景觀、城市建筑和一些鳥類、昆蟲等等,對于介紹檀香山和夏威夷州野生植物算得上系統而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