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來在輿論場中被邊緣化的科學,最近突然屢屢登上頭條。首先是美國科學家宣布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很多科普性的帖子瞬間刷爆了社交媒體。緊接著,一篇題為《5年前節(jié)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的網(wǎng)文,又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文章稱,在《非你莫屬》五年前的節(jié)目,有一位被稱為“諾貝爾哥”的民間科學家郭英森曾提到過引力波,五年后,引力波被證實了,但在當時卻受到了方舟子等嘉賓的嘲諷和挖苦,如今他們都欠郭英森一個道歉。
我也抱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那段節(jié)目視頻,比較強烈的感覺是,如果節(jié)目嘉賓需要道歉的話,也只能是就他們的態(tài)度道歉,而不是就他們對郭英森發(fā)明的質(zhì)疑道歉。節(jié)目嘉賓的問題,在于他們把質(zhì)疑變成了嘲諷,欠缺禮貌和風度,但這個帖子受到網(wǎng)民如此熱烈的回應,非常明確地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公眾的科學精神和科技素質(zhì)有待提高。人們義憤填膺,是因為五年前,“被稱為‘諾貝爾哥’的民間科學家曾提到過引力波,巧的是五年后,引力波被證實了”,也就是說,因為節(jié)目嘉賓的錯誤批評(也有人上升為科技體制的不合理乃至社會的不公),導致這個人才和這項偉大的發(fā)明被埋沒了,中國又與可能存在的一項世界第一擦肩而過,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問題在于,“引力波”這三個字只在節(jié)目中出現(xiàn)了一次,這個引力波是否就是美國科學家證明的引力波呢,似乎沒有人去關注,更沒有人去論證,只是不假思索地畫了等號,然后就開始憤怒。如果公眾具有充分的科學精神和科技素質(zhì),那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小心求證”.所有的科學結論都是可以證明的,要么是用科學實驗證明,要么是用嚴密的邏輯推理證明,總之是要拿出證據(jù)來。正如引力波,在美國科學家找到證據(jù)證明其存在之前,雖然愛因斯坦英名蓋世,但他提出的這個理論只能停留在假設階段。郭英森的發(fā)明是否合理正確,具備一定的科學精神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也應該是去找“證據(jù)”,至少去了解一下郭英森說了些什么。特別是這篇網(wǎng)文的作者要為郭英森“申冤”,那么煞費苦心地能夠把五年前的舊視頻找出來,那至少也應該采訪一下郭英森,了解一下他的理論到底是什么內(nèi)容,然后同視頻一并介紹給公眾,而不是一味地用視頻煽情,挑動公眾的情緒。公眾也不能僅憑“引力波”三個字就急吼吼地站隊和憤怒,這不是具備成熟科學精神的人所應該干的事情。
當然,像“引力波”這么復雜的事情,即使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絕大多數(shù)人也難辨是非真假,筆者也是其中一個。怎么辦呢?也好辦,那就是去選擇相信科學家共同體。在節(jié)目中,一位嘉賓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但憤怒的人們卻沒有注意到:“諾貝爾物理學的那些獎,普通的老百姓看不懂,但是物理學家看得懂”.也就是說,任何科學發(fā)現(xiàn),普通人可以看不懂,但相同專業(yè)的科學家群體能夠看懂,并有能力判別其高下真?zhèn)?。正如引力波,從愛因斯坦老先生幾十年前提出,到今天被美國科學家證明存在,其實真正能明白的人沒幾個,但為什么人們包括筆者選擇相信,就是因為這一理論得到了科學家共同體的認同和褒獎。
當然也會有人問,我憑什么相信科學家共同體?道理很簡單,科學家共同體通行的規(guī)則就是科學精神,也就是“拿證據(jù)來證明”的精神,而不是說空話的精神,站隊的精神,煽情的精神。正是憑借科學精神,造就了當今世界的科技昌明,帶給了人類無窮無盡的福利。事實就擺在這里,你又憑什么不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