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敦煌端午印象

時間:2019-06-07 22:42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敦煌研究院 點擊: 載入中...


  
  
  九層樓外景
  
  *攝影程亮
  
  淺夏五月,端午將至,街邊的小攤販早早就把各式各樣的香囊,五色線都掛了出來,微風吹過幽香撲鼻,久違的粽子香隨著香氣的彌漫,把思緒帶進久遠的時光中。
  
  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體抒情詩,身處在古風醇厚的節(jié)日里,每個人都變得優(yōu)雅而浪漫。那么,古人是如何過端午節(jié)的呢?一起去看看古時敦煌的端午節(jié)!
  
  五月五日,節(jié)名端午,事出三閭,既稱長命之辰,亦為角黍之日。
  
  ——敦煌文獻S.2832
  
  
  獻禮
  
  端午節(jié)獻禮古已有之,《漢書·食貨志》云:“端午四方貢獻,至數(shù)千萬者,加以恩澤,而諸道侈靡以自媚。”這是地方向朝廷獻物致禮,是下級向上級的進貢。敦煌當?shù)厣僖矔蚬?jié)度使行端午節(jié)獻物之禮:
  
  應管內(nèi)外釋門都僧統(tǒng)兼佛法主賜紫沙門龍訓,都僧錄賜紫沙門惠云、僧政踢紫沙門紹宗等,酒貳甕。右伏以運偶昌晨,時當朱夏,麥壟飛芒之際,階蓂吐葉之初。······幸逢端午節(jié)之榮,兼值祝壽之慶,前件少尠,雖慚貢獻,聊表釋儀。
  
  ——敦煌文獻P.4683
  
  這是五代清泰四年(937年)前后的狀牒,文中明確端午送物是一種“釋儀”,已是佛教的一種禮儀,可知佛教信徒同樣慶祝端午節(jié),僧官借以討好節(jié)度使,因寺院受節(jié)度使管轄。端午節(jié)本是民間風俗,佛教的參與,即說明佛俗與世俗的融合,也可反映出釋門利用種種機會向官府獻媚,寺院依附官府。
  
  
  贈扇
  
  敦煌還有端午送扇習俗,這一風俗的原因大概與敦煌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由于敦煌屬于沙漠大陸性氣候,夏季平均氣溫為攝氏三十度以上,這樣的普遍高溫天氣,扇子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的確很重要。
  
  右伏以嘉辰令節(jié),合獻微誠,前件物等,謹充續(xù)壽。冒觸旌麾,無任戰(zhàn)遠,屏營之至,伏請?zhí)幏帧?/div>
  
  ——P.4984《端午送扇》
  
  
  莫高窟第468窟-執(zhí)團扇女供養(yǎng)人-中唐
  
  
  
  準舊畫扇畫匠三日,食胡餅壹佰陸十枚,用麺捌斗;粘面三斗;又造扇木匠面一碩二斗。
  
  ——S.1366衙府賬目
  
  造扇需要畫匠和木匠的共同合作,畫匠的工作是在紙上畫各種圖案,木匠則是造扇把,衙府造的是木柄紙扇,與今天我們?nèi)粘S玫募埳认嗨啤?/div>
  
  
  莫高窟第196窟-雙鳳團扇-晚唐
  
  
  美味團粽
  
  敦煌不產(chǎn)菰葉,也無可包粽子的竹葉,敦煌的人民每年過端午節(jié)時,先把糯米煮成熟飯,然后放在一個淺容器里攤平,還可加一些紅棗類的配料,將其重壓,粘結(jié)成型,次日用刀切開,便成塊狀的團粽,當?shù)赜址Q粽糕。
  
  
    幸逢嘉節(jié),端午良辰。有慰同僚,何以申展,空備團粽,輒敢諮邀,狀至幸垂過訪。謹狀。
  
    ——S.5636卷《端午相迎書》
  
  
  S.5636《端午相迎書》
  
  
  插柳
  
  據(jù)《大戴禮記·夏小正》記載:“此日宜乘水臨風,采艾、柳、桃、蒲等芳草,揉水煎湯為沐,以求避惡去災。”河西地區(qū)形成端午插柳風俗區(qū),因當?shù)氐纳鐣?jīng)濟狀況和環(huán)境影響。由于敦煌地區(qū)是干旱的沙漠地帶,不易于艾草這類水生植物的生長,所以便用楊柳枝代替。
  
  五月端午,各家門首插楊柳枝,女子已嫁者多歸母家,謂之女兒節(jié)。
  
  ——《敦煌縣志》
  
  
  敦煌民間在端午節(jié)插柳枝是對中原地區(qū)清明插柳、端午掛艾風俗的演繹,人們利用了楊柳的象征意義和辟邪、祈雨抗早功能,融合了紀念屈原的意義,是特殊環(huán)境下人們對北方端午基本形態(tài)的一種合理改造。
  
  
  
  
  登高滑沙
  
  在敦煌文獻中,出現(xiàn)了端午節(jié)登高并滑沙的記載,可謂對重陽節(jié)登高活動的一種借鑒。
  
  鳴沙山去州十里,其山東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處五百尺,悉純沙聚起。風俗: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躋高峰,一齊蹙下,其沙聲吼如雷。至曉看之,峭峙如舊,古號鳴沙,神沙而祠焉。
  
  ——敦煌文獻S.5448《敦煌錄》
  
  
  敦煌文獻S.5448《敦煌錄》
  
  此處記載了敦煌端午節(jié)登高和滑沙兩個游藝活動。有學者認為敦煌端午的登高,其出發(fā)點或許沒有特別的意義,目的主要是為了緊接著進行的滑沙活動。敦煌端午滑沙得以大規(guī)模的開展,與鳴沙山的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guān)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滑沙的參與者中出現(xiàn)有女子的身影,這也說明了滑沙娛樂的普及性。
  
  
  斗百草
  
  斗百草是端午節(jié)所盛行的一種娛樂游藝活動,其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jīng)在民間廣泛流行。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四民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戲。
  
  ——《荊楚歲時記》
  
  斗草游戲,顧名思義是以草為比賽對象,具體斗法有三種:
  
  一種是斗草的韌性,多為兒童所喜愛。方法為:兩人持草相對,每人兩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一端,并使雙方的草莖相交,同時向自己方向使勁拉,草莖斷者為輸家。
  
  第二種形式是比花草的質(zhì)量,看誰采集的花草好,以少見、名貴、吉祥者為上。
  
  第三種形式是對花草名,多適合于有一定花草知識的上層社會文人階層。
  
  
  敦煌文獻中還遺存有專門為配合斗草游戲而用來唱和的曲子詞:
  
  第一
  
  建士祈長生,花林摘浮郎。有情離合花,無風獨搖草。喜去喜去覓草,色數(shù)莫令少。
  
  第二
  
  佳麗重明臣,爭花競斗新。不怕西山白,惟須東海平。喜去喜去覓草,覺走斗花先。
  
  第三
  
  望春希長樂,南樓對北華。且看結(jié)李草,何時憐纈花。喜去喜去覓草,斗罷且歸家。
  
  第四
  
  若庭前一株花,芬芳獨自好。欲摘問傍人,兩兩相捻取。喜去喜去覓草,灼灼其花報。
  
  ——P.3271《斗百草》
  
  從中反映出當時敦煌民間所流行的斗百草游戲的習俗。斗草這種游戲不僅可以增長有關(guān)自然界各種植物的知識,而且這種戶外游戲還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深受敦煌人的喜愛。
  
  縱觀古代端午節(jié)的各類習俗,其實都寄托了古人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今的生活環(huán)境雖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們對古人習俗的傳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卻從未改變。
  
  
  參考資料
  
  [1]蕭放.端午節(jié)俗的傳統(tǒng)要素與當代意義[J].民俗研究,2009,4:229.
  
  [2]晏波.歷史時期中國北方地區(qū)端午風俗研究[D].陜西省:陜西師范大學,2006.
  
  [3]曾小松李金梅.敦煌歲時節(jié)日的民俗體育探究[J].敦煌研究,2014,6:116.
  
  [4]譚彈雪.唐宋敦煌歲時佛俗—二月至七月[J].敦煌研究,2001,1:93.
  
  [5]王維莉.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四時節(jié)俗[D].甘肅省: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2011.
  
  
  
(來源:敦煌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