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寧眾多的歇后語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其背后是厚重的民風民俗文化底蘊。其中有的以傳說為背景,用西寧方言組成,散發(fā)著河湟人特有的坦率、風趣和幽默,言簡意賅,一語中的,耐人咀嚼?,F(xiàn)羅列一些以饗讀者:
袁道上山——易(裕)如。易(裕)如,方言,容易。袁道是南佛山道家的近代傳人,傳說仙風道骨,頗多法術,不阿官宦。南佛山在湟中縣城西南,海拔3000多米,山勢巍峨,綠水青山,山上道教寺觀建于明萬歷初年。袁道有天騎鹿在西寧街上,被軍閥馬步芳所遇,馬問:“從哪里來?”答:“從南佛山來。”“到何處去?”“回南佛山。”離袁,馬即命副官開汽車去南佛山觀察,遙望袁已在山上,飛車回報,馬驚奇不已。民間常請袁道抓鬼,據(jù)說法術高超,亦有“袁道抓鬼——隨手兒捏”的歇后語。
黑虎洞里揣兒女——摸索。民俗,缺兒女者到老爺山黑虎洞乞求,若摸得孩童衣鞋,是生兒育女之兆。影射做事需要逐步摸索。老爺山在西寧北因有關帝廟而得名,西北山巒間有“黑虎洞”,光線極暗,其深莫測。相傳曾有老虎雄踞,能給人賜兒女賜福氣,故后來缺兒女者入內焚香叩首,在黑暗中摸索小孩鞋襪,摸得者歡天喜地,以為是得兒女之兆。已得兒女的,復來此洞奉獻小孩鞋襪還愿。再后來者又會摸得鞋襪。
娘娘山上求雨——心誠。過去西寧郊外的農民天旱時群體到北郊娘娘山轉山求雨,講究心誠。娘娘山又名金娥山,“金娥曉日”是西寧古八景之一,相傳隋煬帝西巡,一妃子病死葬于此,遂得名。山上有一湫池,水波蕩漾,萬千蝴蝶迎著朝陽翩翩起舞,風情萬種。若遇旱季,農人頭戴柳條帽到湫池求雨,平時行為不端,心地不誠者,不敢去求。
蕎麥地里打死人——自找。相傳舊時一農家子弟進城讀書,暑假回家見其老父頭頂烈日在蕎麥地里除雜草,為表其有文化,在地邊大喊:“老頭子,這紅稈稈綠葉葉的是什么東西?”老父聽兒子連父親和蕎麥都不認識了,大怒,揪住兒子就打,“看你認不認得?”兒子挨打后大喊:“救命啊,我阿大在蕎麥地里打死人了!”眾人大笑:“自找的!”
城里的親家母下鄉(xiāng)——稀詫。比喻人進入陌生環(huán)境,就會目不暇接,驚訝好奇。舊時城鄉(xiāng)很少結親,也少往來。傳說城鄉(xiāng)兩位親家母節(jié)日互訪,鄉(xiāng)里的進城眼花繚亂,以為城門洞是炕洞門,“這么大的炕上睡著多少人?”“洋戲匣子”(留聲機)嘰里呱啦,“里頭裝著多少人?”而城里的下鄉(xiāng),則見啥稀罕啥,把麥苗當做韭菜,把羊糞蛋兒當做小黑棗,埋怨鄉(xiāng)里親家母沒給她多烙韭合兒,多裝給黑棗兒。
北山上討簽——撞運。舊時人們到西寧北山寺討簽撞運氣,比喻主觀有時難拗客觀,只好聽憑運氣。西寧北山又名土樓山,上有九窟十八洞,佛釋道三教合一,山崖間沿山勢塑有“閃佛”,為中國第二大懸空寺,“北山煙雨”是西寧古八景之一。到山上寺院討簽問卜者甚眾,但多是撞運氣的。
臘八刨白冰——正時候。指代恰到好處。老西寧風俗,臘八獻冰以求吉祥,屆時人們下河刨冰,將冰獻于田野、庭院、室內,甚至生食,以求吉祥和健康。
三十晚上的大面片——嘴攔住。老西寧郊縣,有除夕夜點松蓬、吃面片的習俗,據(jù)說點松蓬乒乓作響,能驅散邪氣;吃了攔嘴面片,言語謹慎,可避去邪氣,希冀迎來吉祥。
要饃饃撂缸兒——活人哩。方言,要饃饃,乞丐;撂缸兒,舊時農村耍賭博時在地上畫一方框,從一定的距離往方框里撂銅錢,然后拾在手掌里擺上再甩到地上猜賭。貶義,比喻有些人在外裝闊。
正月十五跳冒火——吉利。西寧郊縣鄉(xiāng)俗,元宵夜在自家巷道堆一溜麥草堆,再與鄰家的麥草堆相連,待人們看完社火后點燃,男女老少在火堆上奔跑跳躍,歡聲四起,火光遠近相連,燈影雜亂,別具風情。據(jù)說可沖去邪氣,帶來一年的吉祥。
社火里裝炎官——大身子。炎官,方言,即青海社火中地位最高的火神爺;大身子,大角色。演社火時,必須是德高望重、行為高尚者裝扮炎官。此語影射愛在人前裝大的人。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