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jié),蘭州人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根據(jù)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時間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
在中秋節(jié),我國蘭州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天,金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子女團圓,共同賞月敘談。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
中秋節(jié)祀月、賞月,親友間相互走動,在節(jié)日期間都有許多講究,特別是婦女、小兒,也有節(jié)日間相互玩耍的游戲。如像婦女在賞月、劃船串月或者是“走月亮”時都要頭戴花;有的婦女還在中秋栽花,種花,講究的是“好花常開”、“愿月常圓”,以表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和“天涯共此時”的美好祝愿和企盼。這一天,兒童結伙進入果園偷摘一些果品,謂之“摸青”,即使園主發(fā)現(xiàn),也不能責怪。當祭月的月餅擺放出來后,左鄰右舍的兒童就會來“偷月餅”,主人同樣不能責怪?,F(xiàn)如今,除平民百姓有瓜果祭月、嘗新之俗外,唯一能見之于現(xiàn)代信息傳播的,就要數(shù)月餅了。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xiàn)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祖時,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節(jié)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后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jié)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于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蘭州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當中秋之月冉冉升起,清輝四射的時候,蘭州城鄉(xiāng)的家家戶戶,都在院中擺起方桌,要給月亮神獻上土月餅;闔家團圓,品果祭月,恰應了“花好月圓人長壽”的古語。
蘭州城鄉(xiāng)農村,鄉(xiāng)風淳樸,民俗高雅,中秋佳節(jié)蒸做“土月餅”更是一絕。古今文人墨客,凡到過蘭州者,無不為蘭州“土月餅”誘人的韻味傾倒,贊美之詞,溢于言表。每到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婦女們圍著一塊案板,揉面的、做餅的,談笑風生、高高興興為過節(jié)準備“土月餅”。選種月餅擺放在桌上,別致有趣,枝葉分明,花團錦簇,煞是好看;吃起來,則入口松軟,香而不膩,回味無窮。
每年中秋節(jié),蘭州人做月餅更有一番情意。按照當?shù)氐娘L俗,自古就有學生給老師送月餅禮物的習俗。因此,當母親的總要多蒸幾個月餅,出籠后挑選最好的讓孩子們背著送給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