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來黃河水 建成湖中城
本報記者赴銀川采訪,為您詳解“塞上湖城”如何建成
天下黃河富寧夏,富了寧夏的黃河還美了銀川。這些年來,銀川人民因地制宜,利用黃河水打造的“塞上湖城”這張名片早已享譽大江南北,讓干旱地區(qū)的城市羨慕,讓江南水鄉(xiāng)的城市驚嘆。在鑫報“關注蘭州三灘開發(fā)”系列報道中,有關專家學者也建議應充分利用黃河水,把蘭州打造成“百湖之城”。在蘭州市政府決定開發(fā)三灘的消息發(fā)出之際,12月14日,鑫報記者一行前往銀川,求證和見證了銀川這顆塞上明珠的水文章,以及由水入手做大做強的經(jīng)濟文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銀川經(jīng)驗能對蘭州三灘開發(fā)以及宜居城市打造有所裨益。
本報記者在銀川晚報記者的陪同下走訪銀川
沒到過銀川的人很可能會有一種成見:一個讓沙漠圍了的地區(qū),怎么能有那么多的水,還能成為“塞上湖城”?的確,從地圖上一看,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把這里幾乎圍成了一個圈,生態(tài)可想而知。但是不要忘了,母親河從這里流過,聰明、勤勞的寧夏人民千百年來在和大自然做斗爭的過程中,利用黃河水,早已把寧夏平原變成了一個大綠洲。
賀蘭山下有“七十二連湖”
15日,在銀川晚報記者韓俊、姬恒飛、張作祥的陪同采訪中,記者對銀川才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沿途,記者從車窗里不時地望著外邊的路牌,寶湖路、親水大街、唐徠渠……這樣與水有關的名字比比皆是,“塞上湖城”由此可見一斑。
“聞說連湖七十二,滄波深處聚魚多。不知釣罷何村宿,一棹青萍欸乃歌。”宋代詩人田霖的這首詩,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描寫江南哪處水鄉(xiāng)的美景,其實,這詩中的畫面就是銀川。西依賀蘭山,黃河從東邊流過,歷史上,銀川就是一個多湖的地方,黃河不停地改道,黃河故道斷流后,低洼處就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湖泊,這可以說是銀川多湖的天然成因。而另一個人工成因則是,寧夏的灌溉農業(yè)十分發(fā)達,黃河流經(jīng)銀川78.4公里,她用甘甜的乳汁澆灌著這片干旱的土地。200多萬畝土地,有灌必有排,排出的水停留在低洼地,也形成眾多湖泊。“夏天水旺旺,冬天白茫茫”,就是銀川地下水位極高的表現(xiàn),其中“水旺旺”是大片濕地,“白茫茫”是退水后顯出的鹽堿,據(jù)說“銀川”就由此得名。“月湖夕照”、“東湖春漲”、“連湖漁歌”、“官橋柳色”等湖泊景觀是銀川舊時幾大盛景,寶湖、麗景湖、金波湖、興慶湖、南塘湖、流芳園湖、海寶湖、大西湖(閱海)、小西湖、鳴翠湖、鶴泉湖……眾多的湖仍再現(xiàn)著銀川過去“七十二連湖”的壯觀。
把干旱城市變成魚米之鄉(xiāng)
從資料上看,寧夏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蒸發(fā)量卻高達2000毫米以上,自然條件較差,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然而,當?shù)厝嗣袢瞬]有屈服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他們利用身邊流過的黃河水,大力發(fā)展灌溉農業(yè),把一個高原干旱城市,變成塞上魚米之鄉(xiāng)。早從秦代天始,這里的人們便從上游的黃河邊開鑿渠道,利用地勢的自然落差,引黃河水自流灌溉。這里至今還有秦渠、唐渠、漢渠等,穿銀川城市而過的唐徠渠,至今仍是這里農業(yè)灌溉的主力渠道。
從當?shù)厝俗院赖慕榻B中得知,夏秋時節(jié)的銀川,處處波光瀲滟,葦波蕩漾,柳翠荷紅、魚游鳥鳴,遺憾的是,記者去的季節(jié)不對,只能看見的是冰封的湖泊和枯黃了的葦叢,但水鄉(xiāng)的風貌仍然沒減。
打通一條河串活全城水
在去銀川的路上,記者早已形成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同樣在黃河之濱,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來講,黃河從蘭州市中心穿過,而銀川東距黃河還有20多公里的距離,為什么銀川反而把黃河用得要比蘭州好?就此問題,15日上午記者在采訪銀川市水務局局長金平時,他笑著說:“是啊,青海人來說他們是黃河的源頭,甘肅人來說黃河從他們那里穿過,為什么你們銀川把黃河用得最好?其實,銀川做水系建設,首先是自然地理條件較為優(yōu)越,我小的時候,老城區(qū)邊上都是湖,我們還在那里釣魚玩。”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