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21日電題:來,看看這份用60年寫成的治沙簡歷
新華社記者馬維坤、姜偉超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小伙伴們喜歡到沙漠尋求征服自然的刺激。但從1959年開始,就有一群人已經在沙漠里常駐,探索人與沙漠的相處之道。這群人就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
60年時間穿梭,這個新中國最早成立的專業(yè)治沙研究機構之一,從騰格里沙漠到巴丹吉林沙漠再到毛烏素沙漠,漫漫風沙線上,寫滿了他們的治沙故事。
青土湖蘆葦叢生、碧波蕩漾。新華社記者郭剛攝(資料圖片)
點燈者
新中國成立后,有絲綢之路“黃金通道”之稱的甘肅河西走廊,依舊半壁黃沙。1959年4月,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在竺可楨先生的宣布下正式成立,翻開了新中國治沙科技史上的第一頁。
試驗站就是幾間簡陋的帳篷,深扎在沙井子上。幾支考察隊從這里出發(fā),在騰格里沙漠西部邊緣兩條25公里長的線路上,187個定位點對風沙流的結構、風蝕、積沙進行著常年觀測……
短短四五年時間,科研人員基本摸清了風沙流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梭梭沙丘造林獲得成功,初步的研究成果開始在民勤以及河西走廊沙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
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科研人員在總結當?shù)孛耖g“土埋沙丘”和“泥漫沙丘”固沙法的基礎上,首創(chuàng)了黏土沙障固沙技術。60年后的今天,黏土沙障壓沙和沙丘梭梭造林,仍是河西走廊及西北廣大沙區(qū)最基本的防沙治沙措施。
1980年3月,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升級為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甘肅防沙治沙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研究所先后研發(fā)出新型沙障材料10多種,集成和研發(fā)“黏土沙障+梭梭固沙造林技術”等流沙治理、植被恢復和資源保護利用等關鍵技術40多項,在我國北方輻射推廣面積530多萬畝,治理沙害320多萬畝,保護農田4620多萬畝。
在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東南邊緣的甘肅省民勤縣老虎口沙區(qū),昔日的流沙被草方格沙障固定。新華社記者郭剛攝(資料圖片)
領航者
物競天擇,但從不絕人之路。
你見過沙漠里產的米嗎?沙米,一種比芝麻還小的米,長在類似于蓬草的植物上,用大火快煮,香味易發(fā),實屬面食極品,但產量極低。每到沙米收獲季節(jié),沙漠邊緣的人們進入沙漠俯身摘米。一日勞作,僅夠給孩子嘴里添點零食。
在甘肅治沙研究所幾代人的研發(fā)下,而今,沙米種植成為產業(yè),各種產品擺上商店柜臺,遠銷全國。
你見過沙漠里長松樹嗎?在民勤以及河西走廊沙漠農田邊緣、道路兩旁,栽植有一排排、一行行整齊的松樹,這就是樟子松。
每年的三四月是一年當中沙塵暴的多發(fā)季節(jié),也是最需要抗沙植物發(fā)揮作用的時候。但這時候沙漠植物新的枝葉還沒有長出來。為找到一種既適應干旱風沙環(huán)境,又在冬春季節(jié)不落葉的防御風沙植物,經過篩選,甘肅治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把目光落到了樟子松上。經過幾代馴化、育苗、呵護,終于使樟子松在沙漠種植獲得成功。
從此,沙漠的冬天有了綠色。
治沙要形成社會合力,人的付出和沙漠的產出必須相得益彰。到目前,僅民勤縣就有集體、個體沙生植物苗圃40多家,年產梭梭、毛條、樟子松等苗木2000萬株,沙生植物種子8000公斤。樟子松育苗成功,給沙生植物種苗產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沙生植物種苗產業(yè)已成為產業(yè)發(fā)展中的一支“成長股”。
沙蔥、文冠果、黑果枸杞、中麻黃、中華鈣果……一種種沙漠奇珍變成沙農的致富寶貝,進而變成當?shù)氐闹赂划a業(yè),人沙和諧的治沙理念借著這些產業(yè)的推廣化為社會自覺行動。
農民在民勤縣西大渠沙漠上的草格內種植梭梭林。新華社記者聶建江攝(資料圖片)
播火者
“麥草入沙10厘米,草扎直立,露出20-30厘米,橫豎成行,間距1米。”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納米比亞學員埃利娜在研究所科研人員的指導下,一邊復述著技術要領,一邊熟練地使用鐵锨在沙地上開槽、覆草,半個小時后,一片草方格沙障就初具規(guī)模。
2018年7月30日起,埃利娜與來自埃及、博茨瓦納等國家的其他11名學員一起,參加由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承辦的2018發(fā)展中國家荒漠化防治和生態(tài)修復技術培訓班,學習先進的中國治沙經驗和技術。
走出去,講好中國治沙故事,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一直履行的使命。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所長徐先英說,中國的治沙,既有援外,也有外援,一直都是互有借鑒。
近年來,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與7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進行科技交流,與130多家國內科研院所和大學開展合作研究;600多位國外專家、官員來甘肅考察學習,30位專家出國交流;執(zhí)行了38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舉辦43期國際培訓班,將中國治沙技術推向了世界。
針對中國干旱區(qū)農林業(yè)技術需求,甘肅省治沙研究所與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的相關機構合作舉辦了18期外援技術培訓班,培訓了我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引進和推廣了一批農林業(yè)先進技術。
20多年來,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為發(fā)展中國家舉辦了44期沙漠治理、防護林建設、生態(tài)恢復及產業(yè)發(fā)展技術國際培訓班,共有105個國家的1200多名學員參加了培訓,與40多個國家的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關系,使中國的治沙技術成果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