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元旦放假安排打亂了很多人的出行計劃,不少網(wǎng)友還發(fā)現(xiàn),放假安排中,2013年全年29天的假期中,“真材實料”的假日只有11天,剩下的18天都是從周末“挪假”而來。網(wǎng)友紛紛抱怨公共假期不夠,讓人很難有足夠時間進行充分休息。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搜狐網(wǎng)和民意中國網(wǎng),對2068人進行的一項題為“你覺得怎樣放假更幸福”的調查顯示,73.4%的受訪者對2013年的放假安排“不滿意”。92.5%的受訪者直言自己現(xiàn)在“缺假”。
60.5%的人認為“挪假”會“造成節(jié)前節(jié)后過度疲勞”
調查中,有73.4%的人對2013年放假安排不滿意。主要原因依次有:“假期和工作日安排不均衡”(63.1%)、“總體天數(shù)少”(54.7%)、“假期短”(40.0%)、“假期不能自主調節(jié)”(43.1%)等。
“我家的出行計劃全被打亂了。”北京某事業(yè)單位員工羅女士說,“我們是按照國家法定假日放假的,而我先生在日企,從12月30日放到1月1日。這種放假安排,不是硬拆‘鴛鴦’嗎?還不如不放呢。”
對于將周六、周日挪到法定假日中來放假的“挪假”做法,調查顯示,60.5%的人認為會“造成節(jié)前或節(jié)后過度疲勞”,57.5%的人表示“全民集中休假出行容易造成擁堵”,45.6%的人感覺會“打亂正常的工作學習安排”。也有29.7%的人認為“挪假”有益于“營造假日氣氛,刺激旅游經(jīng)濟”,33.0%的人表示會“使假日化零為整,方便出行安排”。
安徽宿松縣小學教師趙俊說,“假期挪來挪去,讓很多人覺得不如不放。畢竟大部分企事業(yè)單位無法落實靈活的帶薪休假制度,80%以上的人都指望著法定假日可以多休息一下,結果安排得‘刻板’又‘吝嗇’,完全達不到好好休息的目的。”
中國閑暇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魏翔表示,綜觀其他國家的做法,基本都是“少挪”或“不挪”,“原來日本挪得也比較多,但后來研究顯示,國家如果在宏觀層面挪動比較多,就會對人的經(jīng)濟行為、身體狀況和交通狀況產生很大影響,比如說假日綜合征。”
專家建議通過轉移支付來鼓勵企業(yè)給員工放假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應該恢復“五一”黃金周,再增加兩個法定假日。今年的法定假日大多在工作日,為了一個小長假不得不連上七八天班的情況將反復出現(xiàn)。“小長假能做的事一般周末也可以做,多出來的一天只有量變沒有質變,根本達不到黃金周的效果。而我國10年之內,難以完全落實帶薪休假,靠向老板請假拼長假不現(xiàn)實,人們對長假會一直非常渴求。在這種情況下,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放假是最符合民情的。”
魏翔介紹,在美國,假期分三個層次:公休假114天,比我國少1天;州假,7~10天浮動;再就是各行業(yè)的“企業(yè)假”。算起來,美國人的休假時間會比我們多1/3左右,其中“企業(yè)假”是主體。“我國的法定假日已經(jīng)足夠多,問題是現(xiàn)在各省的很多企業(yè),不愿意給職工放假。”
他說,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是繼續(xù)強制落實帶薪休假,二是可以通過轉移支付來鼓勵企業(yè)給員工放假。“比如,企業(yè)給員工放假,國家就折算成企業(yè)的減免稅。”但是由于我國正在進行產業(yè)結構的升級,勞動力成本升高,施行帶薪休假才剛剛迎來契機,落實還需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目前的政策呼喊者和制定者主要是國企央企,他們員工的休假相對比較充分。而容納大量勞動力的中小企業(yè),員工的休假權有時很難得到保障,得到的政策支持卻很少。
調查中,高達92.5%的人直言自己“缺假”,其中50.4%的人表示自己“非常缺”。
如何讓放假放得更幸福?
如何才能讓放假放得更幸福?調查中,66.2%的人表示要“落實帶薪休假,增加人們的休假自主性”,61.6%的人希望 “假日辦應以‘休息’而非‘刺激旅游’為目的,合理安排假期”,51.9%的人希望“單位保障員工‘放假’權利,不變相加班加點”,46.3%的人呼吁“以后假期安排廣泛征詢意見再出臺政策”,46%的人提出可以“增加假期數(shù)量”。
江蘇南京的王女士總感覺,現(xiàn)在的假期過得太累。“想讓平時蓄積的壓力得以釋放,可難得的假期總有太多的事要做:老人小孩需要照料,兄弟姐妹想好好聚聚,平時沒空處理的瑣事也想在假期中處理,還想抽空上街買點菜,讓平時總吃快餐的家人嘗嘗家里的飯菜。這樣整天忙忙碌碌,沒時間休息,沒時間舒心,感覺好累!”
魏翔說,有研究表明,中國人在消極的、靜態(tài)的休閑活動中,如看電視、上網(wǎng),獲得的幸福感更高。很多人詬病中國人的休閑質量不如老外,但是人的“幸福”是分階段的。在經(jīng)濟水平處于中低階段,人們的休閑行為追求的是“功效性幸福”,也就是“做一件事能帶給我好處,我就幸福”,而收入水平上升以后,就會追求“享樂性幸福”,即“覺得快樂就幸福”。
“我們現(xiàn)在處于追求‘功效性幸福’的階段,中國人大多覺得休閑活動應該對工作、人際或前途起作用。” 魏翔說,“所以,放假時做你喜歡的又能積累人脈資本的活動,你就會幸福。比如說閱讀,看一場電影,或者做一些和工作沾點邊但又有興趣的事情。”
在當下,休假對于人們來說到底有什么意義?調查中,70.8%的人表示能夠“舒緩壓力,增加幸福感”,66.9%的人認為可以“緩解疲勞,有助于身心健康”,62.3%的人表示“有助于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關系”,60.3%的人認同“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