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人又把元宵節(jié)叫做“過十五”那么有多少人知道元宵風俗

時間:2016-02-20 10:41來源:大西北網-蘭州晚報 作者:滕效宏 點擊: 載入中...

  鬧元宵你還知道哪些傳統(tǒng)習俗


  大西北網2月20日訊    在元宵節(jié)這個團圓浪漫、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里,對于大多數地區(qū)來說一直有吃湯圓、看花燈、猜燈謎、看煙花、賞戲曲等習俗,每年的這天可以說是一年當中活動最多、氣氛最熱鬧的節(jié)日。2月22日就是猴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了,蘭州人又把過元宵節(jié)叫做“過十五”,那么,蘭州人過元宵風俗還有哪些?又有多少人知道過元宵節(jié)有哪些風俗?對此,記者2月19日進行了走訪。


  回憶曾經的元宵節(jié)很熱鬧


  當日,記者在安寧區(qū)、七里河區(qū)等地隨機采訪了20歲至70歲間的部分人群。對于年輕人來說,只知道過元宵節(jié)除了吃湯圓、猜謎語和燃放煙花外,很少知道其他的一些習俗,而對于一些年長者來說,過元宵節(jié)是有很多講究的,諸如吃湯圓、猜謎語、舞龍舞獅子、踩高蹺、劃船、走百病等等。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記得小時候蘭州市各處都有舉辦猜燈謎的習俗,在五泉山公園、西湖公園、雁灘公園等地,在樹上掛上各種動物形狀的燈籠,并在每個燈籠下面系上一條飄帶,上面寫著謎面,小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三五成群圍在樹旁,或談笑風生,或競猜謎語,場面甚是熱鬧。“猜中了謎底的孩子們就會歡騰起來,然后結伴去領一個小小的紀念品,別提孩子們有多高興了,而近幾年似乎年味淡了,一些元宵節(jié)的習俗也漸漸被人們忘記了。”從原蘭州長新電表廠退休的今年63歲王先生無奈地說,前些年,每到元宵節(jié)前兩三天時間里,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上煙花迎接太平鼓、舞龍舞獅子的隊伍前來小區(qū)院落里鬧元宵,有講究的人家還會請社火到家里鬧騰一下的,將一年來的晦氣沖走,以示來年吉祥平安。“還有,就是單位里也會擺上桌椅,請社火隊伍到單位院子里打太平鼓、舞龍舞獅子,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無奈現在的年味淡了


  “在我們老家過元宵節(jié)時比較紅火,村民們會舉辦踩高蹺、鐵芯子等傳統(tǒng)的社火活動走村串巷挨家挨戶鬧元宵,還有個傳統(tǒng)的講究就是,用煤磚壘起火堆,然后人們就圍著火堆一圈一圈地轉,意思就是趨走百病,祈求家人健健康康的。”來自榆中縣青城鎮(zhèn)在我市某事業(yè)單位上班的高先生說,這些傳統(tǒng)的社火都是由村委會牽頭組織搞起來的,有固定的社頭負責管理,感覺春節(jié)過的有滋味,而在近幾年里,這些傳統(tǒng)的社火似乎銷聲匿跡了,年味相對淡了。


  在安寧區(qū)和七里河區(qū)部分小區(qū)里,有市民表示,隨著近幾年年味的變淡,除了社區(qū)在元宵節(jié)舉辦猜燈謎、給孤寡老人送湯圓外,在他們的腦海里元宵節(jié)里很多的傳統(tǒng)習俗都被淡化了,更多的是將元宵節(jié)當成團圓節(jié)過了,一家人或在酒店包一桌酒席或在家里自己張羅一桌豐盛的菜品,聚在一起吃喝拉家常,商討一些來年的打算等等,很少外出湊熱鬧了。在安寧區(qū)費家營一小區(qū)里,年近七旬的張大爺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年當中外出旅游的機會漸漸多了,孩子們利用公休假或國慶節(jié)或春節(jié)期間,都會外出旅游,以前春節(jié)期間的那些傳統(tǒng)習俗在一些旅游地可隨時看到,現如今,對于年輕人來說,平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對于春節(jié)還是元宵節(jié)的一些習俗過與不過已經不重要了;而老年人又沒有那么多精力去組織搞這些傳統(tǒng)習俗活動。


  對于吃湯圓,年輕人鐘情于商場買現成的,而老年人則樂于自己動手制作,即使自己不親手制作,外出購買現場手工制作的,這樣更顯得有節(jié)日氛圍。


  ■相關鏈接


  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夜、燈節(jié)。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曰:“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qū)別,則有糯米面、高粱米面等。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jié)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jié)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測,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里有兩萬多人次參與。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跌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


  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zhèn)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jié)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氣象部門發(fā)布霜凍藍色預警48小時內蘭州等市州局地低溫降到0℃
  • 蘭州市殯儀館4月23日起恢復群眾祭祀、告別、守靈等治喪活動
  • 蘭州:城關區(qū)小飯桌5月6日起逐步恢復經營
  • 蘭州高三“一診”結束一線老師劃重點
  • 甘肅省蘭州新區(qū)打造水阜河新生態(tài)助力城市建設
  • 蘭州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有序推進盾構機精準施工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