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雁,1957年出生在蘭州。自幼受父親影響喜愛繪畫,后招入永登縣文化館工作,從事美術宣傳與輔導,文物管理等工作,同時主要以版畫創(chuàng)作為主。1985年到西北師范大學進修繪畫,從此畫風轉向中國山水畫,并以西北山水為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作。1992年調(diào)入蘭州市博物館從事文博工作,推出了蘭博的基本陳列《黃河鐵橋史料展》等多個展覽并受到社會各界好評。之后主要精力再次轉向繪畫,除了西北山水外,在藏族人文、風物等方面多有涉獵。其繪畫作品參加各種美術作品展并在《中國美術》做專題刊發(fā)。
夢之圖上
——記李鐵雁先生圖畫
大漠、高原、老酒、雪山、白塔在意念中似乎總是飄來苦澀的風情,他用力賦予它生命和顏色,淡懶和褐霉、濃艷與澀寡、蒼涼與幽情硬是在這種貌似輕描淡寫的淺顰微嘆之中表達一番。
李鐵雁的畫是反復凝視生活的,在其輝厚與空靈的意念中滋養(yǎng)著頑強與幽情、酣暢與灑脫,塞北深秋,涼風刮起,青霜襲來,虬枝勁草,錚錚巖石在抗爭著不屈之精神,一縷嫣紅的腰帶、帽帶或者風衣和細長的牛鞭仿佛演繹著生的舞步,凜冽寒冬睜目互觸,雛狗立形于畫面之“巔”,家門偎伴的柵欄稀稀落落擋不住木門和柴草往日的生機,紅的腰帶散落于身后,蓄芳來年之氣質(zhì)品格激動于我。
清人戴熙論畫云:“崎岸無人,長江不語,荒林古剎,獨鳥盤空,薄暮峭帆,使人意豁。”(《賜峴齋題畫偶錄》)“意豁”,正是一種宇宙精神的大自在感。生命意志立于自然世界,這是中國畫藝術中荒寒抗爭的主要精神。畫家生活藝術中的一種品位,實乃中國文化中所伸展而出的一種生命之詩情。
夜讀李氏作品,仿佛他更像一位在筆墨荒原上的耕者,無論是順逆轉折,陰陽頓挫,輕重緩急,巧拙枯澀,偃仰向背或中鋒圓厚或側鋒峻落,皆應一波三折、提按含蓄、曲中求直、收鋒勢足。簡約之佳而含飄靈之余,濃淡的調(diào)配更拓展了對用筆的詮釋。
他筆下那些面目虛實凝重的物體,表情的豐富以至于不愿意敞開他(它)的臉面,情到深處不言情啊!畫面的人物,正搖曳在光與影的游戲當中,演繹著世態(tài)萬千、眾生萬相。在《又見雪山》中體現(xiàn)的更加完善,五只牦牛一只雛狗,似乎腰間掛著酒壺,此人面目相背、墨重而又模糊,“五色”組成的身形與依稀的動態(tài),整個畫面沉浸在一種無奈而尤為勇者的抗爭氣氛中。構圖大膽、拋開世俗的牽絆,表現(xiàn)張揚與內(nèi)斂銜接有度,情感隱藏與筆墨之內(nèi),墨宏氣大。
也許,藝術家的痛苦總是在堅持傳統(tǒng)與接受改變之間搖擺,小心調(diào)配兩者的比例,把亙古不變的憂傷吟唱成天邊一抹淡淡的微云;需要作者在博古通今的“染缸”中淘洗和反復,李鐵雁仿佛是有條件的,他就在博物館的染缸里一洗就近四十年。
?。愰_平:中國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