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校車設計安全。
北美校車的安全佳話,是由一整套體系所支持、保證的,而不僅僅是買或改一輛結實的校車就能萬事大吉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陶短房發(fā)自多倫多 近日,一些中國網友瘋傳美國校車PK悍馬完勝的新聞圖片,甚至有不少人說“北美校車比裝甲車還堅固”、“撞毀悍馬輕而易舉”,其實,這多少是夸大其辭。
就在11月16日,一輛校車在加拿大西部卑詩省內陸山區(qū)的阿爾托納郊區(qū)撞上一輛大型卡車,盡管后者已經剎車,校車車頭也依然撞成全毀,兩車司機和一名女生重傷,另一名女生輕傷,若非當地人煙稀少,校車上學生寥寥無幾,后果恐更嚴重。正如一位曾開過校車的汽車教練所言,再結實的汽車也還是汽車,真正提高安全系數的辦法是避撞,而非耐撞。
縱觀美國和加拿大的“校車安全史”,值得借鑒的關鍵在于,保障中小學生出行安全的不只是裝備精良的“彪悍”校車,還需一整套以學生安全為出發(fā)點的交通法規(guī)和配套措施。
耐撞:關鍵部位借鑒裝甲車防護原理
的確,北美校車實在太經典了,那寬大的車體,結識的車身,黃黑相間的經典顏色,和傳說中的“神氣霸道”,都讓北美校車成為神話一般的存在。
其實校車最早并不誕生于北美,甚至一開始也并不是校車,而是誕生于1837年的英國,是一種用郵政馬車改裝的大型馬車,其顏色也沿用了郵政馬車流行的大紅色,現代校車的幾個關鍵特點:有醒目的涂裝標志;停車時有警告其它車輛停駛避讓的信號;每人一個座位,沒有站席,以確保乘車者安全;在車的后部有應急出口,方便遭遇事故、車門被堵死后學生迅速撤離,等等,在那個時代就已基本具備。
1908年,美國汽車大亨福特發(fā)明了著名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從小型家用車到大型客車一應俱全,其中的大型車,很快成為校車的首選,如今雖然校車已更新換代了不知多少代,但“骨架”卻仍是從T型車一脈相承的。
和歐洲國家不同,北美校車從一開始就不太像普通的大客車,而是尖頭、發(fā)動機前置,底盤很高,長相酷似馱著個大客車車廂的大卡車,這樣的造型雖然看上去有些“傻大黑粗”,卻可以有效緩沖正面沖撞對校車產生的沖擊力,并減少側面擦碰給車體造成的傷害。
自上世紀30年代起,北美校車兩側開始加裝金屬防護軌;60年代起,校車被要求在幾個關鍵脆弱部位加裝金屬加固件,這是借鑒了裝甲車輛的要害防護原理;80年代起,許多州的校車開始在頂層和底層改裝雙層車體,進一步加強車輛的防撞性。此外,北美校車都是柴油車型,柴油燃點比汽油高,這也多少提升了其安全系數。
一系列加固措施,令北美校車在一旦遭遇沖撞等車禍意外時,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傷亡率比普通客車要小得多。一旦被撞,從結構上盡可能確保減少傷亡,便于救生和逃脫,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點上,號稱“全球校車安全系數最高”的加拿大,是做得最細致的。
加拿大法律規(guī)定,所有校車供學生乘坐的座位必須全部配備安全帶,且自2006年4月1日起,每一輛新建校車必須配備2到8個有安全座椅固定扣的座位,以方便體重未滿18公斤的學生乘坐校車加裝安全座椅。
避撞:半世紀前出臺“校車優(yōu)先”交規(guī)
在避撞方面,北美校車也同樣煞費苦心,且起步很早。經典的黃黑車身,就是科學研究的成果應用。
1939年4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弗蘭克·克里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原先北美校車普遍采用的墨綠色車身不適合北美校車的顏色需要,而應改成黃黑相間,理由是校車活動主要在清晨和黃昏,而在這個時候北美許多地方多霧,能見度不高,黃色車身配以黑色字體,識別度最高,校車也最安全。根據這項研究結果,美國推出“聯邦校車標準”,正式將校車顏色定為黃底黑字,并同時就車身長度、車體寬度、車內高度、車內過道寬度等44項安全標準作了量化規(guī)定,這是世界上第一份有關校車的標準化法定文件。
由于校車車體過于寬大,經常遮擋來往車輛視線,學生上下時很容易出意外。乘坐校車的許多都是低齡學生,安全意識很差,面對錯綜復雜的交通環(huán)境,往往會在關鍵時刻不知所措,從而引發(fā)危險。因此自上世紀40年代起的約30年內,美國各州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校車優(yōu)先”的交通規(guī)則:1946年,弗吉尼亞州規(guī)定校車必須配備停車警示燈,該燈位于車廂前后頂端,系醒目的紅色和琥珀色相間,共四盞。當校車準備停下時,琥珀色燈亮起,告誡后車,停下后琥珀色燈熄滅,紅燈亮起,表示“校車停車上人”,此時倘是單向和雙黃線雙向車道,校車紅燈亮起則雙向停駛;倘是有隔離帶的雙向車道,則逆行可以不停,這是考慮到下車學生可能過街。
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各州相繼規(guī)定,校車必須配備停車時自動伸出的“STOP”(停)指示牌,該指示牌須為雙面紅色白邊,用白色印刷體書寫STOP字樣,對角線長度不得小于45厘米,材質必須為雙面反光,或裝有醒目的反光燈。
這些避撞措施是逐步完善的,如停車指示牌最初為機械裝置,如今基本都改為全自動,反光材料由普通的發(fā)光塑料,進化到LED光學材料;警示燈由最初的四盞,變?yōu)槿缃竦陌吮K。
配套的交通法規(guī)至關重要
不過,僅僅加強校車本身的安全系數是遠遠不夠的,配套的交通法規(guī)至關重要。
前文提到,“校車優(yōu)先”的原則,是從上世紀40年代中后期開始,歷經30多年,在北美逐漸得到推廣的。如果違反“校車優(yōu)先”原則,則將受到嚴厲的處罰。這種處罰,在美國通常為抄牌罰款(從幾十美元至幾百美元不等),而在加拿大則更加嚴厲,如該國許多省都規(guī)定,校車紅燈閃后,同向或逆行的其它車輛當停不停,最高罰款額可達1000加元(約合6100多人民幣),情節(jié)嚴重者要判處1年徒刑。
值得一提的是,“校車優(yōu)先”的原則是有特定含義的,即只有在校車停下、上下學生時才“優(yōu)先”,而在正常行駛過程中,它的路權和其它普通車輛是一樣的,而并非像救護車、消防車等特殊車輛一樣,享有道路的優(yōu)先通過權。國內一些媒體和評論者所津津樂道的“北美校車是特權車輛”之說,事實上是不確切的。
除此以外,在北美許多州(?。?,還有一系列附加措施,來確保學生的交通安全。如在加拿大大多數省份,學校周圍道路周一至周五學校開放時間內,過往車輛車速不得超過30公里/小時;早晚上學/放學高峰時,會有義工在學校周圍十字路口身穿橙色安全馬甲、手持發(fā)光“STOP”指示牌引導交通,確保學生安全(這在地廣人稀、人工稀少的加拿大是十分難得的);不少地方會在學校周圍道路上設置一系列緩沖坡,以防止那些不自覺的司機明知故犯,超速行駛,從而給學生交通安全構成隱患。
不難看出,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從不安全到逐步安全,北美校車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進化過程,而之所以能不斷完善、進化,和北美崇尚法治、注重“規(guī)矩”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也和北美汽車文化發(fā)達、公路交通繁忙,人們對交通安全的切膚之痛更多,汲取教訓總結提高的效率更高不無關系。
筆者在非洲時,曾親眼見到被撞到面目全非、造成慘重傷亡的正宗北美校車,之所以“橘逾淮為枳”,關鍵就在于,這些發(fā)展中國家所引進的僅僅是一輛校車,卻沒有與之配套的路權、安全配套措施、交通規(guī)則,和對這一切的嚴格監(jiān)督、保證。由上述可知,北美校車的安全佳話,是由一整套體系所支持、保證的,而不僅僅是買或改一輛結實的校車就能萬事大吉。
【鏈接】“校車社會化”杜絕貧富不均
除了安全系數高,北美校車的另一大特點,是“校車社會化”,也就是說,和歐洲鼻祖?zhèn)円詫W校為單位配置校車不同,北美的校車是按學區(qū)配置的,除了個別特殊的私立學校,絕大多數學校(可以說所有公立中、小學)其實并沒有屬于本校的校車,而是由學區(qū)校車提供接送學生的服務。這樣做的初衷,并非僅僅為了合理配置校車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校車在大多數時間里閑置無事,一些國家的校車因此在業(yè)余時間客串中巴),更重要的是,由學區(qū)統(tǒng)一配置校車,可以更方便地對校車的規(guī)格、改裝進行集中監(jiān)督和標準化管理,從采購源頭上便能確保每一輛校車都是安全可靠、且彼此相差無幾的,而不會出現“有錢學校坐好車,沒錢學校坐差車”的冷熱不均現象。
在美國,校車可以是學區(qū)自辦,也可以是私人承包經營;而在加拿大,所有學區(qū)都不經營校車業(yè)務,校車100%為商業(yè)公司私人經營。但不論是學區(qū)自辦還是私人經營,實行的都是商業(yè)化運作,而且都可從政府獲得撥款和補貼,學生則免費乘坐。美國和加拿大都是聯邦制國家,校車的標準是由三級政府的第二級(州或?。┲朴?,學區(qū)車隊或私人承包商必須按照本州(?。┧C布的校車規(guī)格置辦合格校車,并經過州(?。┯嘘P部門的嚴格檢驗,符合安全要求后方能上路。在一些州(?。?,校車的生產廠商、型號和規(guī)格都被詳細列出清單,經營者只能在清單范圍內作有限選擇。(陶短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