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奧塞斯庫強拆毀掉羅馬尼亞:破壞堪比廣島核

時間:2011-12-27 18:21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張子宇 點擊: 載入中...

齊奧塞斯庫強拆毀掉羅馬尼亞:破壞堪比廣島核爆

2011年06月24日 08:49
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張子宇

字號:T|T
9341人參與145條評論打印轉發(fā)
 

核心提示:齊奧賽斯庫對首都的改造,也為歷史“貢獻”了一個新的名詞,那就是“齊氏廣島”。這詞是用他的名字和日本廣島的拉丁名Hiroshima的后半部分組合而成。以將布加勒斯特的大規(guī)模拆遷改造比作原子彈對廣島的摧毀。

點擊進入下一頁

1980年代,齊奧塞斯庫與夫人埃列娜。(來源:資料圖)

本文摘自:《時代周報》135期,作者:張子宇,原題:《強拆如何毀了羅馬尼亞》

20世紀60年代的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與當時許多東歐國家的重要城市一樣,是一座在建筑上充斥著19世紀巴洛克主義、20世紀初大都會風格和后來蘇聯(lián)式樣混合的都市。但是相比于在二戰(zhàn)末期,布達佩斯戰(zhàn)役和柏林戰(zhàn)役中被徹底摧毀的匈牙利和民主德國的首都,布加勒斯特的那些可以追溯自1862年獨立之前的風格各異的建筑群被較好地保存下來。

干凈、潔白、光彩奪目的城市

西方歷史上著名的羅馬帝國皇帝尼祿(Nero)的罪狀之一就是他因為不喜歡羅馬城,認為其不符合自己的審美而將其焚毀以圖重建。對于羅馬尼亞來說,1977年的大地震給了另一位“君主”以機會,重建他心目中的首都。

這場發(fā)源于東喀爾巴阡山的里氏7.2級大地震奪走1570條生命和致傷超過11000人,更使得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大量的建筑物倒塌或成為危房。以此為契機,齊奧賽斯庫開始了其雄心勃勃的對布加勒斯特乃至全羅馬尼亞的改造計劃。

不過,地震僅僅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很多歷史學家指出,1971年對朝鮮的訪問,才是齊奧賽斯庫改造布加勒斯特想法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蛘哒f,這次訪問對他的整個人生都是一個重要轉折。那是令齊奧賽斯庫夫婦無法忘卻的訪問,平壤如同一個宏偉而又規(guī)整的兵營一般,充斥著對領袖金日成的崇拜和傳誦。盛大的游行和閱兵、穿著鮮艷衣服的可愛少先隊員,無數(shù)佩戴著金日成像章的狂熱群眾,一切秩序井然,整齊劃一。這使得齊奧賽斯庫對布加勒斯特那些龐雜的具有不同時代背景和風格建筑的混搭風格感到厭惡—臟亂的街頭,黨政機關的大樓挨著東正教的教堂,舊王朝的紀念碑對著蹩腳的微縮版紐約式大廈,那些年邁而肥胖的鄉(xiāng)下婦女,她們衣衫襤褸,穿著后跟已經磨破的靴子,毫無生氣地清掃首都街道的積雪。

夫人埃列娜(Elena)也起到了慫恿的作用,她讓齊奧賽斯庫感受到,布加勒斯特和羅馬尼亞都配不上他,他“太偉大了”。齊奧賽斯庫決意要改造他的國家和首都。要建立一座干凈、潔白、光彩奪目的城市,一個與偉大的他自己相稱的偉大首都。建立起寬廣的主干道,把黨政機關主要干部的9000棟住宅集中到同一地區(qū),摧毀古老的布加勒斯特,將其納入到“標準化”體系,一如在其他方面對羅馬尼亞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統(tǒng)一性改造一樣。

在西方有一個著名詞語叫做“汪達爾主義”(vandalism),其源于古代汪達爾人在攻陷羅馬以后對其進行的摧毀,這一詞后來就等意于洗劫,破壞等。而齊奧賽斯庫對首都的改造,也為歷史“貢獻”了一個新的名詞,那就是“齊氏廣島”。這詞是用他的名字和日本廣島的拉丁名Hiroshima的后半部分組合而成。以將布加勒斯特的大規(guī)模拆遷改造比作原子彈對廣島的摧毀。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上世紀30年代,“小巴黎”布加勒斯特的勝利大街。(來源:資料圖)

歷史古跡局被關閉,世界安靜了

大拆遷的序幕徐徐拉開,僅僅在大地震后的半年即1977年11月,政府的歷史古跡局被關閉。局里的建筑師、工程師和工人被遣散。布加勒斯特大學歷史系、人類學系和考古系的學者們也被勒令閉嘴?,F(xiàn)在的布加勒斯特,不再需要歷史、追溯、文化,推土機不會發(fā)問,不會質疑,只會堅定地去執(zhí)行那“鐵的意志”。

城里的許多座古教堂、宮殿、公共建筑和民宅,許多被列為受保護的文化古跡,都沒有幸免。重大損失包括沃克雷什蒂修道院(1716-1722年間建成),它是“18世紀羅馬尼亞最杰出的建筑”,政府花了3年時間拆除它。羅馬尼亞知識界曾經群起上書反對拆除修道院,其中一位寫道:“每個民族以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使自己的存在合法化……當這種創(chuàng)造力的證明被壓制,這個國家的身份就會一點一點消失。”他們的請求被置之不理。

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原來最大的聯(lián)盟廣場附近,開辟了一條寬達120米的社會主義勝利大街(the Boulevard of the Victoryof Socialism)。其中,建于1835年的Brancovenesc醫(yī)院的被毀最令人痛心,這是整個羅馬尼亞最有歷史價值的醫(yī)學建筑。這樣,齊奧賽斯庫就可以從他喜歡的共和國宮廣場通往登博維察河對岸的社會主義廣場,大街的兩旁還計劃修建豪華大樓。有3萬戶的住宅建筑被拆除,許多不幸的住戶們被勒令24小時內滾出自己的家,一些業(yè)主自殺了。被嚇呆的老人被逐出自己的房屋,像陰森可怕的幽靈一樣在他們被推土機鏟倒的房子周圍轉來轉去。根據某個官僚的主意,這些不幸的失去家園者不僅要簽字同意拆毀自己的住宅,有時甚至還要支付拆毀的費用。

曾經是猶太人在布加勒斯特的主要聚集地的區(qū),這里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人類文化學意義,卻被毫不猶豫地列入了拆遷計劃。更可悲的是,夷平了66公頃街區(qū)以后,這里卻荒廢了。齊奧賽斯庫原本計劃在這里修建一個3平方公里的游樂場,這塊地一直到2009年都是荒蕪的,后來被出租給一個奧地利商人來開發(fā)。

“勇敢的米哈伊”教堂幸免于難

而過去商業(yè)資產階級住宅和歷史紀念碑林立的、位于布加勒斯特城高點的烏拉諾斯區(qū)(Uranus Area)成為拆遷的重中之重,對這里的拆遷計劃涵蓋了154公頃土地,推土機摧毀了無數(shù)建造于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精巧美麗的住宅和別墅及大量的歷史遺跡。其中損失的重要建筑包括中央軍事博物館、舊共和國體育場,舊兵工廠、拉霍瓦里噴泉(Lahovary Fountain)、陸軍劇院等以及4座建筑年代從1568年到1765年的重要教堂。

而在推平這些土地后,這里將出現(xiàn)對于齊奧賽斯庫來說新布加勒斯特的最重要的象征—人民大廈(正式名稱叫做共和國大廈Casa Republicii,但是羅馬尼人稱其人民大廈Casa Poporului)。這座聲名狼藉的建筑現(xiàn)在是羅馬尼亞國會宮。整座建筑沒有任何風格,是齊奧賽斯庫受到朝鮮相似結構建筑的影響構思出來的。這座宮殿統(tǒng)治著整個城市中心,也是繼美國五角大樓之后世界上占地面積第二大的建筑。它共有12層,地下4層,大約有1100個房間。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上世紀30年代,“小巴黎”布加勒斯特的勝利大街。(來源:資料圖)

歷史古跡局被關閉,世界安靜了

大拆遷的序幕徐徐拉開,僅僅在大地震后的半年即1977年11月,政府的歷史古跡局被關閉。局里的建筑師、工程師和工人被遣散。布加勒斯特大學歷史系、人類學系和考古系的學者們也被勒令閉嘴?,F(xiàn)在的布加勒斯特,不再需要歷史、追溯、文化,推土機不會發(fā)問,不會質疑,只會堅定地去執(zhí)行那“鐵的意志”。

城里的許多座古教堂、宮殿、公共建筑和民宅,許多被列為受保護的文化古跡,都沒有幸免。重大損失包括沃克雷什蒂修道院(1716-1722年間建成),它是“18世紀羅馬尼亞最杰出的建筑”,政府花了3年時間拆除它。羅馬尼亞知識界曾經群起上書反對拆除修道院,其中一位寫道:“每個民族以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使自己的存在合法化……當這種創(chuàng)造力的證明被壓制,這個國家的身份就會一點一點消失。”他們的請求被置之不理。

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原來最大的聯(lián)盟廣場附近,開辟了一條寬達120米的社會主義勝利大街(the Boulevard of the Victoryof Socialism)。其中,建于1835年的Brancovenesc醫(yī)院的被毀最令人痛心,這是整個羅馬尼亞最有歷史價值的醫(yī)學建筑。這樣,齊奧賽斯庫就可以從他喜歡的共和國宮廣場通往登博維察河對岸的社會主義廣場,大街的兩旁還計劃修建豪華大樓。有3萬戶的住宅建筑被拆除,許多不幸的住戶們被勒令24小時內滾出自己的家,一些業(yè)主自殺了。被嚇呆的老人被逐出自己的房屋,像陰森可怕的幽靈一樣在他們被推土機鏟倒的房子周圍轉來轉去。根據某個官僚的主意,這些不幸的失去家園者不僅要簽字同意拆毀自己的住宅,有時甚至還要支付拆毀的費用。

曾經是猶太人在布加勒斯特的主要聚集地的區(qū),這里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人類文化學意義,卻被毫不猶豫地列入了拆遷計劃。更可悲的是,夷平了66公頃街區(qū)以后,這里卻荒廢了。齊奧賽斯庫原本計劃在這里修建一個3平方公里的游樂場,這塊地一直到2009年都是荒蕪的,后來被出租給一個奧地利商人來開發(fā)。

“勇敢的米哈伊”教堂幸免于難

而過去商業(yè)資產階級住宅和歷史紀念碑林立的、位于布加勒斯特城高點的烏拉諾斯區(qū)(Uranus Area)成為拆遷的重中之重,對這里的拆遷計劃涵蓋了154公頃土地,推土機摧毀了無數(shù)建造于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精巧美麗的住宅和別墅及大量的歷史遺跡。其中損失的重要建筑包括中央軍事博物館、舊共和國體育場,舊兵工廠、拉霍瓦里噴泉(Lahovary Fountain)、陸軍劇院等以及4座建筑年代從1568年到1765年的重要教堂。

而在推平這些土地后,這里將出現(xiàn)對于齊奧賽斯庫來說新布加勒斯特的最重要的象征—人民大廈(正式名稱叫做共和國大廈Casa Republicii,但是羅馬尼人稱其人民大廈Casa Poporului)。這座聲名狼藉的建筑現(xiàn)在是羅馬尼亞國會宮。整座建筑沒有任何風格,是齊奧賽斯庫受到朝鮮相似結構建筑的影響構思出來的。這座宮殿統(tǒng)治著整個城市中心,也是繼美國五角大樓之后世界上占地面積第二大的建筑。它共有12層,地下4層,大約有1100個房間。
 

人民大廈聳立在17世紀早期米哈伊·沃德(Mihai Voda)修道院的原址上。原來的宗教建筑以及所在的烏拉諾斯小山都被移走,騰出空間。修道院的教堂保留了下來。但是在1986年被移送到一個新的地點,湮沒在政府新建的水泥大樓之中。教堂之所以幸免是因為它是由一個被齊奧賽斯庫喜歡的羅馬尼亞民族英雄、瓦拉幾亞王公“勇敢的米哈伊”(Mihai Viteazul)所建(中國讀者對曾被引進的羅馬尼亞1970年的電影《勇敢的米哈伊》不會陌生)。

為了修建人民大廈,羅馬尼亞傾全國之力,調撥了100萬立方米的特蘭西瓦尼亞大理石;用來制作480盞吊燈的3500噸水晶;70萬噸優(yōu)質鋼材和銅;90萬平方米木板,包括橡木、胡桃木、櫻桃木和榆木等;20萬平方米羊毛地毯,其中最大的一張由一臺安放在大廈內的機器現(xiàn)場編織;上百萬噸的絲綢和錦緞窗簾以及無數(shù)鍍金和鍍銀的建筑飾件。齊奧賽斯庫希望這里的豪華程度超過凡爾賽宮,并計劃把這里變成住宅與政府辦公所于一體(如克里姆林宮一樣),到時候,總統(tǒng)府、大國民議會、部長會議和最高法院都會在這里。

人民大廈的主體到1989年才竣工,羅馬尼亞為此花費了62.2億列伊(約10億美元),占羅馬尼亞外債總額的十分之一。花錢多,有一個原因是齊奧賽斯庫的要求多變,他經常來視察施工進程,看到不順眼就勒令拆除重建,許多地方反復拆建多次。并且除了他本人和施工人員,其他人不允許進入參觀。這座建筑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完全完工。

羅馬尼亞學者多尼婭·彼得雷斯庫(Doina Petrescu)認為清除布加勒斯特老城的大片街道,以修建“婚禮蛋糕”式樣的人民大廈取而代之,是試圖否認“一種壓迫人的現(xiàn)實,并以一個奇跡來代替它”那座新建的大廈外表庸俗廉價,宛如新古典主義的怪獸。

除了人民大廈外,其他大興土木的“成果”還包括:科學、文化和教育之家(13.2億列伊)、羅共及齊奧賽斯庫博物館(20億列伊)、政府部委辦公大樓(13.7億列伊)、全國歌頌羅馬尼亞文化創(chuàng)作中心(3.24億列伊)、國家圖書館(8.23億列伊)、革命民主各級會議中心(5.98億列伊)、國賓館(6.23億列伊)、青年社會主義教育、創(chuàng)作和文化中心(1.65億列伊)等。到1989年,這些工程僅鋼筋混凝土的造價就高達200多億列伊。

直到垮臺,建筑屠殺才停止

建筑屠殺直到1989年齊奧塞斯庫政權的垮臺才告結束。布加勒斯特的老城區(qū)基本已經不復存在了。在布加勒斯特,被拆毀的古跡面積達380公頃到500公頃。其中250公頃是極為主要的歷史古建筑群。根據齊奧賽斯庫的指令推倒了27座古老的東正教教堂,6座猶太教堂和3座新教教堂,其中圣星期五教堂的摧毀僅僅用了一天時間。齊奧賽斯庫厭惡這座可以在山頂俯瞰布加勒斯特的16世紀建筑。

歷史學家Dinu Giurescu寫道,另外有29個具有重要歷史學和考古學意義的小城被全部拆除重建,至少還有37個中型城市正處于被拆和重新開放的過程中,其中基本上90%的歷史建筑本來計劃要拆除。在各地村鎮(zhèn),有幾百年歷史的當?shù)亟ㄖ?,以其各自的風格和形態(tài)反映了長久以來羅馬尼亞多民族和平共處的狀態(tài),它們都消失了。

英國學者羅伯特·貝文在《記憶的毀滅》中評價道,羅馬尼亞建筑古跡以及大眾化生產建立之前的建筑的多樣化、豐富性和差異性的消失,說明了政府要建立一個新的羅馬尼亞工人階層,不帶有個性化的農民歷史、宗教信仰和民族傳統(tǒng)。

齊奧賽斯庫的目的是消除差別。一個統(tǒng)一的羅馬尼亞工人階層將走下生產線。除了布加勒斯特,對鄉(xiāng)村的系統(tǒng)化改造也在進行,13123個村莊中的7000-8000個計劃要拆掉重建。取代有幾百年歷史的羅馬尼亞特有的農舍、蔬菜園子的將是用預制板建成的集體住宅。這項計劃意味著1100萬人要搬出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去集中居住到像兵營一樣的四層樓房去。

新華社記者張漢文、周榮子曾經在80年代中期參觀了布加勒斯特近郊的莫古雷列村的標準化成果。發(fā)現(xiàn)那些樓房全是粗制濫造,有一棟樓的梁竟然是歪的。幾棟樓的陽臺歪歪斜斜,高層和低層竟然不平行。中國記者拍拍墻板,聽到嘭嘭作響,說明樓板相當薄。墻皮盡是凹進去的地方。盡管尚無住戶遷入,但門窗上的木框已經支離破碎。廚房里沒有暖氣管道,室內有電燈開關和電器插座,但是沒有暖氣片。有些居民入住以后卻在屋里砌上爐灶,否則沒辦法做飯取暖。過去農民的家舍里有院子,可以養(yǎng)雞種菜,但是實施了鄉(xiāng)村標準化以后,這些副業(yè)也搞不成了。農民誰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家園,但是上級強迫命令,不搬不行,你不搬,上級就派人拆你的房子。

“黃金時代”終結

齊奧賽斯庫的新布加勒斯特并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地鐵、登博維察河整治工程還是于民有利的。另外還幫助吉普賽人修建了一些住宅區(qū),破例允許他們在街頭擺攤賣鮮花。所以齊奧賽斯庫的第一座墳墓便是吉普賽人修建的。但是如前面簡單列舉部分建筑造價,可以看出其使羅馬尼亞經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在人民心目中埋下了怨恨種子。最終導致這個國家負債累累,經濟走向破產之路。

 

到1982年,羅馬尼亞的外債已經高達132億美元。為了保持對羅馬尼亞的信心,齊奧塞斯庫在1982年12月宣布將所有外債在1990年之前全部償還。他信守了他的承諾,可是還債和繼續(xù)大興土木的代價就是羅馬尼亞人民被迫接受越來越多的痛苦與貧窮。

由于大量的糧食、工業(yè)品和燃料需要出口償還外債,1982年羅馬尼亞開始實行食物的定量配給,工業(yè)及家用暖氣和熱水受到限制,供電也時常中斷。到80年代后期,這些措施實施得相當嚴格,以至于在市場上根本找不到食物,人們常常因為缺乏供暖而凍死,醫(yī)院在進行手術時也常常遭遇突然的停電以致手術中斷、病人死亡。

為了給許多重要的工程的建設供電,羅馬尼亞只能從民用電力中補缺。往往工地那里挑燈夜戰(zhàn),而一般居民室內漆黑,室溫只有10攝氏度左右。布加勒斯特大學的學生們,穿著大衣、戴著帽子在學校里上課,這是因為教室里太冷。當他們下課后,必須匆忙回家,因為煤氣供應限時,晚回去就沒有熱飯吃了。而他們的母親,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面包店前漫長的排隊中,沒有肉,更沒有對羅馬尼亞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咖啡。想要吃肉或者喝咖啡,只能去黑市或者托關系弄。即使民警也得不到足夠的面包配給。

因為缺電,羅馬尼亞電視臺每天只播放3個小時節(jié)目。甚至當時中國援助羅馬尼亞的專家也在住宅中因為煤氣供應不足無法做飯,只能去餐館就餐,但是餐館里往往也沒有什么食物。1985年,羅馬尼亞對電力系統(tǒng)進行了軍管,采取這種措施以保證發(fā)電系統(tǒng)正常運作,這在東歐國家中尚無前例。

民怨沸騰如斯,但是礙于11000名間諜,25000名安全部隊軍人和50萬告密者的存在,人們只能通過政治笑話發(fā)泄不滿。其中兩則是這樣的,第一個笑話是一個羅馬尼亞人問第二個人如何還清外債?;卮鹗?ldquo;拍賣掉‘黃金時代’(官方宣傳機構反復鼓吹齊奧賽斯庫執(zhí)政期間是羅馬尼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第二個笑話就是羅馬尼亞的豬也是愛國的,因為豬肉都為清還外債出口了。

在這個年代里,布加勒斯特街頭曾經的生機消失殆盡。面黃肌瘦的人們,在巴爾干冬日的寒風中,為領取一點面包和可憐的副食品,在商店前排起長龍。他們一面抱怨沒有合腳的靴子,一面暗暗詛咒著他們的統(tǒng)治者。遠處修建中的人民大廈,猶如一座水泥巨獸,投下巨大的陰影,籠罩著布加勒斯特。

布加勒斯特:曾經的“小巴黎”與“小紐約”

19世紀的時候,布加勒斯特以“小巴黎”而著稱,其深受古典風格和法國折衷主義風格的影響。比如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建筑于1888年,由法國設計師AlbertGalleron建造的精美絕倫的國家圖書館(Romanian Athenaeum),這里曾經見證了諸多決定羅馬尼亞和巴爾干命運的條約的簽訂。又如云集布加勒斯特商業(yè)精華的勝利大街(Calea Victoriei),這條街道可以追溯到17世紀布加勒斯特城的第一條街道。而后經過一批又一批深受羅馬尼亞王公貴族寵愛的法國設計師的雕琢,以求盡可能模仿巴黎的風情。另外,和巴黎一樣,布加勒斯特也有自己的,建造于1887年以紀念羅馬尼亞獨立的凱旋門(Arculde Triumf)。

而在卡羅爾二世國王(CarolII,1893-1953)時期,布加勒斯特建立起大量以巴爾干標準來說時髦的、十幾層高的摩天大樓,一度以“小紐約”而自負,比如咖啡館、高級餐廳和酒店云集的塔克·揚內斯庫林蔭大道,還有在勝利大街附近的布加勒斯特電話宮(電話交換中心,Bucharest Telephone Palace)。

1945年蘇聯(lián)紅軍占領羅馬尼亞以后,首都的建筑就開始經歷一次斯大林主義的洗禮,比如氣勢恢宏的《火星報》(羅共機關報)大樓(Casa Scnteii,現(xiàn)在更名為自由新聞大廈,Casa Presei Libere),其和波蘭的華沙科學文化宮一樣,都是克隆自著名的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這種建筑理念,正如托洛茨基這樣表述的:新的社會階層已經對當時的文化感到厭倦,強烈地認為要從哥特式文化的束縛下掙脫出來,這才導致了新的社會階層將哥特式文化及其以前所有文化看作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素材,并使用過去的技術為自己的藝術目的服務。

和所有歐洲城市一樣,廣場是布加勒斯特市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別是在舊王宮面前的,可以容納50萬人的共和國宮廣場(,現(xiàn)已改名為革命廣場)。1968年8月21日,尼古拉·齊奧賽斯庫在這里面對群眾山呼海嘯的歡呼,發(fā)表譴責蘇聯(lián)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演說,標志著羅共獨立自主外交路線的開始。1989年12月21日,他再次于這里站到舊王宮的陽臺上,試圖發(fā)表演說挽救自己的統(tǒng)治危機,卻被群眾的怒吼打斷,最后乘直升機倉皇出逃。

那些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享受著國家經濟成長和工業(yè)化成就的布加勒斯特市民和其他羅馬尼亞人并不能預見,他們即將迎來轉折性的改變,對于羅共和齊奧賽斯庫本人來說,這是其衰退的開始,對于普通羅馬尼亞人來說,這意味著漫長的饑餓、寒冷和強拆。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齊奧塞斯庫繼任者:他是被金日成的朝鮮迷住了
  • 齊奧塞斯庫首被開棺驗尸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