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待到下降至地底時,人已轉(zhuǎn)得有些暈眩,唯有一盞盞遙相間隔的小燈,以微弱光線抵抗著洞穴深處的黑暗與寂靜。
“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地表看到巴黎的地下世界,那么一個巨大的珊瑚叢林般的世界就會映入我們的眼簾。”雨果寫在《悲慘世界》中的這段極具場景感的句子,如同 來自19世紀的召喚,將世界各地的人們源源不斷引往那個幽暗的地下世界。地面上那個驕傲輝煌得有些裝模作樣的“歐洲鮮奶油”,給我們展示的只是文明的外衣。更原始的吸引力,或許來自巴黎的心臟地帶。
尋找地下
六月,一個細雨無風(fēng)的陰沉下午,我們舉著傘,拿著地圖,穿過車水馬龍的巴黎街道尋找地 下世界的入口。旅行指南顯示,地下墓穴位于蒙帕納斯區(qū)的亨利上校大道,可找到街道,卻無法在簡略地圖上辨出具體方向。四周皆是過路人的匆忙腳步,抬眼茫然張望,直到踏進一片草坪,才突然瞥見一支冗長隊伍的尾巴,順著人群望去,總算看到書中所說的那幢“深綠色的小型建筑”。
剛在隊尾站定,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就走上來善意提醒,這里4點停止售票,很可能排到窗口時他們就關(guān)門下班了。法國人對休息和下班這兩件事向來刻不容緩,但我們還是決定賭最后的半小時。很快,一幫談笑風(fēng)生的美國青年排上來,接著是一對背著登山包的老夫婦,沒人愿意聽從勸告而放棄離開。15分鐘后,我們已經(jīng)成為隊伍中端的幸運兒。
腳步緩慢挪向綠房子的過程,已經(jīng)吊起足夠的懸念,門口一句醒目的警告更是讓等得百無聊賴的神經(jīng)迅速繃緊:“死亡帝國由此開始!可能會對孩子和精神脆弱者造成沖擊!”
終于掐著點進入售票口。湊近簡陋的小窗,從黑人大媽手中買好票,穿過閘機口,回頭一看,液晶屏上跳出一行數(shù)字:1062。我是這一天的第1062位參觀者。
跟地面上古老而歷史悠久的巴黎城相比,地底下蛛網(wǎng)般縱橫交錯的黑暗坑道和洞穴無疑更吸引生活單調(diào)的巴黎人。早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參觀地下墓穴就是巴黎上流社會的新時尚,逢周末,絡(luò)繹不絕的巴黎人總是舉家郊游至此。當(dāng)時,這個世界上存放遺骨最多的地下墓穴就已被列入巴黎藝術(shù)杰作之一。
深入墓穴,需垂直下降20多米,拾級而下130級旋轉(zhuǎn)臺階。扶著井道壁上冰冷的鐵扶手,腳步聲枯燥單調(diào)地回響著。待到下降至地底時,稀薄生冷的空氣撲面而來,人已轉(zhuǎn)得有些暈眩,視物昏暗,唯有一盞盞遙相間隔的小燈,以微弱光線抵抗著洞穴深處的黑暗與寂靜。
身后那群歡樂喧鬧的美國青年跟進來了,嘻嘻哈哈,狹窄低矮的地下走廊里盡是他們沉悶的笑聲。兩位老夫婦也進來了,鄭重其事地戴好了頭頂探照燈,專業(yè)得有點滑稽。
最初一段濕滑而曲折的羊腸黑道只是摸底考試,讓你適應(yīng)這無聲世界的氣味與光線。走過長長的地道,是一片簡陋的博物館式區(qū)域,昏暗燈光下懸掛著法國攝影師納達爾19世紀深入地下墓穴拍攝的珍貴歷史照片。盡管其中一些作品在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上展出過,但在墓穴中觀看,仍會有倒吸一口冷氣的現(xiàn)場感。
利用洞穴之間的曲折蜿蜒,墓穴以不同區(qū)域展示著歷史。你可以看到18世紀無辜者公墓的舊址模型(這里六七百萬人的遺骨最初就是來自這座公墓),看到殉教者墓穴廳堂,也可看到帶有水位標尺的豎井,澄凈的井水標示著巴黎圣安娜地區(qū)的地下水位。 (責(zé)任編輯:鑫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