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上任以來首次在人事上作出非常高調(diào)的動作,把美軍駐阿富汗司令麥克里斯特爾撤換。傳媒歸納事件源頭為麥帥在一向反軍方的美國雜志《滾石》的訪問中,把美國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到駐阿大使的軍事政策罵得體無完膚,是一場政治公關災難。有陰謀論更斷言這是麥帥“金蟬脫殼”的奇招,目的在于從沒完沒了的阿富汗戰(zhàn)場退下火線,以保自己作為“長勝將軍”、生擒前伊拉克總統(tǒng)薩達姆的“反恐英雄”。
可是,這些論點不是流于表面就是難以自圓其說。這忽視了阿富汗國內(nèi)政治長久以來的派閥地緣政治對美軍目前困局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阿富汗與不同帝國列強交涉的經(jīng)驗也是對美國當前的警示。
很多人把美國在阿富汗戰(zhàn)事上的遲緩歸咎于過分依賴一手扶植的卡爾扎伊政府,焦點只放在該政府的貪污不靖,卻忽視了阿富汗本土政治為卡爾扎伊帶來的原罪與管治局限。固然,卡爾扎伊政府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權,歐盟選舉觀察員面對龐大的舞弊情況更質(zhì)疑卡爾扎伊當選的合法性。不過,舞弊背后揭示的是卡爾扎伊作為普什圖族僅能代表阿富汗南部的聲音,西部的烏茲別克部落、東部的塔吉克人,還有哈扎拉、艾馬克等族裔并沒有代表進入政府權力核心,對一個普什圖族主導的中央政府更欠缺號召力。結果便是卡爾扎伊被國人嘲諷為“喀布爾市長”。
在各族組成的地方政府與軍閥的分裂政局下,指望卡爾扎伊號召全國打擊塔利班是不切實際的,而且當全國近99%為伊斯蘭信徒的阿富汗人對美軍久未撤走的不滿及其所帶來的持續(xù)傷亡,轉化成對塔利班的同情,塔利班的死灰復燃誠可理解??栐烈苍谟懞盟鄤萘?,這也不過是阿富汗本土部落政治的一種理性常態(tài)。
有趣的是,阿富汗的歷史告訴我們,盡管他們各自為政,也沒有同種同族的歸屬感,卻認同在阿富汗這個共同的國家主權框架下各自為政,阿富汗分裂主義在歷史上幾近無跡可尋。
阿富汗的武備不修,但挾地形之險,加上族裔制度征集戰(zhàn)士之快令各種族能迅速組軍大打游擊戰(zhàn),形成對入侵者持久的消耗。這點美國也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也明了外力干預在阿富汗只會把排外勢力變得更為團結。奧巴馬宣布撤軍時間表不僅是響應國內(nèi)訴求,更是逐漸理解到對阿富汗的外力干預不會收反恐之效。
對阿富汗人來說,這再度引證其國家為“帝國墳墓”之說,蓋因不少龐大的帝國與列強均在侵占阿富汗的過程中損兵折將,蒙古帝國、莫臥兒帝國均以侵占阿富汗失敗告終。及后的英國殖民者及蘇聯(lián)的入侵,有說他們?nèi)肭职⒏缓箤е铝擞儆《鹊莫毩⒓疤K聯(lián)的瓦解,這不免以偏概全,然而這段反抗列強的歷史卻道出阿富汗的戰(zhàn)略地位。
按照地緣政治學鼻祖麥金德的“中心地”論及“世界島”理論,歐亞大陸就像一個世界島,如能控制其中心處,即今天的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qū),則有能力控制整個世界島。若然美國能控制阿富汗這片中心地,便能駐足監(jiān)控3個美國極為關切的國家:伊朗、俄羅斯和中國。從目前看,雖然美國在阿富汗前途堪憂,卻非一無所獲,從反恐戰(zhàn)事中美國取得了印度洋海權。奧巴馬要拖延到2011年才開始撤軍,反映他們將要失去得來不易的中心地的不情愿,但在可見的將來美軍卻不會因此撤出印度洋水域。
阿富汗戰(zhàn)爭已持續(xù)了9年。若堅持不撤走,美國很清楚自己很有可能要步蘇俄的后塵。蘇俄那10年入侵阿富汗的歷史是一連串的錯誤評估與觀念。他們認為阿富汗的共產(chǎn)黨分子不懂得如何推行漸進式的社會主義,因而不惜揮軍接管阿富汗并派遣許多顧問到阿富汗確保運作順利,進而簡單認為在政府架構重組或移除反對者將能令阿富汗成為他們的衛(wèi)星國。如果我們將主語換成美國而共產(chǎn)主義換成民主國家及制度,我們便得出驚人的模擬結果。美國這9年來以軍事手段建立民主政權,以推翻塔利班力圖換取阿富汗的穩(wěn)定,同樣地認為在美國有關權威的指導下能改變阿富汗的現(xiàn)狀,對阿富汗輸出自由民主思想,并期望它能成為美國陣營的盟友。
新上任的美軍駐阿司令彼得雷烏斯以政治公關手腕聞名,或許奧巴馬意識到面前的正是蘇俄的覆轍,選戰(zhàn)常強調(diào)“改變”的他想在這覆轍上做的,相比蘇俄的狼狽撤退,將是美國如何體面地離開阿富汗。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jīng)濟碩士課程計劃統(tǒng)籌)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