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兩千兩百多年前,項羽破釜沉舟,率領楚軍擊敗秦軍主力,一舉扭轉天下反秦的局勢,千載而下,莫不令人嘆服不已。然而太史公對于此役的記載過于簡略,以至后世人難以解讀此戰(zhàn),假如一味的盲目模仿破釜沉舟,反倒有可能覆軍殺將……
本文摘自《我的戎馬生涯——鄭洞國回憶錄》 作者:鄭洞國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1927年4月18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在南京另組國民政府,推舉胡漢民先生為國民政府主席。同時成立中央政治會議和軍事委員會,蔣氏自任主席。
這樣,在中國長江流域,形成了兩個互相對立的國民黨政權:一為當時尚在中共和國民黨左派影響下的武漢國民政府;一為由國民黨右派掌權的南京國民政府。先已在遷都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的寧漢雙方由此更是勢如水火,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
在寧漢雙方對峙之際,敗退至蘇北的孫傳芳殘部和盤距在山東的直魯聯(lián)軍主力于4月中旬乘機大舉向我反撲。敵人兵分兩路:一路由淮河南下圍攻合肥;一路沿津浦路南下,直抵浦口,并以大炮隔江轟擊南京。同時,張學良率奉軍精銳自京漢線南下至河南駐馬店,威逼武漢。鑒于大敵當前,寧漢雙方只能暫時罷兵息爭,分頭繼續(xù)北伐。
南京方面的軍事委員會將所屬軍隊分為三路:西路以李宗仁將軍為總指揮,轄第7軍夏威部、第15軍2師、第44軍葉開鑫部、第27軍王普部、第10軍王天培部、第33軍柏文蔚部。該路軍渡江西進,直趨合肥,由皖北攻截津捕路;中路軍以蔣介石先生為總指揮(白崇禧將軍代),轄第1軍1、3兩師、第6軍楊杰部、第37軍陳調元部,第40軍賀耀祖部。該路軍渡江北上,以攻略徐州為第一期作戰(zhàn)目標。以上兩路,為南京方面北伐之主力;東路軍以何應欽將軍為總指揮,轄第1軍一部、第26軍周風峙部、第14軍賴世璜部、第17軍曹萬順部,沿長江下游陳兵于鎮(zhèn)江至常熟之間,俟西、中兩路軍進攻得手后,再渡江北上,清剿蘇北之敵。
5月初,我所在的中路軍由南京西南的馬鞍山附近渡江北上。此時敵人主力多集中在津浦線上及合肥周圍,故我中路軍正面僅發(fā)生小規(guī)模戰(zhàn)斗,很快將敵人擊潰,一路經全椒、滁州、盱眙向北挺進,進展神速,于5月20日左右即接近隴海鐵路附近。于此前后,西路軍亦在柘皋、梁園大敗直魯聯(lián)軍精銳馬濟部,乘勝攻克津浦線上的重鎮(zhèn)蚌埠。西、中、東三路大軍遂遙相呼應,齊向隴海線推進。6月2日,我北伐大軍攻占隴海、津浦兩路樞紐重鎮(zhèn)徐州,各路軍隊勝利會師于隴海路。
在我軍攻占徐州的前一天,即6月1日,武漢方面的北伐大軍也在重創(chuàng)奉軍之后占領鄭州,與馮玉祥將軍率領的國民軍會師,隨后又乘勝占領開封,奉軍被迫倉皇北撤。
在北伐戰(zhàn)爭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的過程中,原傾向革命的武漢國民政府也開始向右轉。1927年6月10日,武漢國民政府首腦汪精衛(wèi)、譚延閩、孫科等赴鄭州會晤馮玉祥將軍(史稱鄭州會議)。會后,武漢方面將已占領的河南地盤交給馮氏的國民軍,把北伐軍隊全部撤回武漢地區(qū),一面積極籌劃在內部“清共”,一面準備進攻南京。這也就是汪精衛(wèi)后來鼓吹的“在夾攻中奮斗”。
鄭州會議后,馮玉祥將軍又于6月19日在徐州與南京國民政府首腦胡漢民、蔣介石、李宗仁、吳稚暉、張靜江等會晤(史稱徐州會議)。會議除決定蔣、馮共同對奉作戰(zhàn)外,另一個主題便是促汪反共,實現寧漢合流。在南京方面決策層中,當時多數人都贊同繼續(xù)北伐,而不主張對武漢用兵。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