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連年大旱,許多老百姓攜兒帶女地外出逃亡,也有許多災民餓死了。梁武帝向上蒼燒香求雨,都沒有用。他問大臣這是什么原因,大臣們分析的原因之一是,國內曠男怨女太多,人性干涸,陰陽不調,所以感于上天,上天也晴雨不調了。于是皇帝以七事禱雨,其第六事就是“會男女,恤怨曠”,提倡男婚女嫁。說也奇怪,過了不久,天上就下雨了。
這當然是一種巧合。不過,古人相信一種“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觀念,認為人類的婚姻、性交能通達于天,而天地之氣也會影響人類的性。這種觀念包含著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認為人也是一種自然物,而天地萬物原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不過,在有些方面,可能過于神化了。
例如,古人很提倡到田野去交合,認為這會使土地肥沃,同時,男女在性交時得天地之氣,也有益于健康。這種“野合”之風影響十分久遠,在流傳至今的古代春宮畫中,不少都表現(xiàn)男女在花園中或野外性交。清代的著名畫家馬相舜仿仇英筆意,畫了一幅《山林野合圖》的長卷,描繪一對夫妻帶了兩個侍女到山林游玩,先脫下衣服以山泉沐浴,然后在山林中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姿勢性交。
古人又認為,在風雨陰晦或雷電交加時不能性交,在野外的墳冢旁不能性交,因為“陰氣”太重,會損害人的健康,如果致孕,則對后代不利。
古人還認為,人的性交、生育是和谷物的生長相互影響的。古人處于農業(yè)社會中,十分重視農業(yè)豐收,因為這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但是他們在慶豐收或祈豐收儀式中往往加入性的內容。
在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一些有性交崇拜含意的儀式往往和祭祀祖先、慶祝豐收、乞求人丁興旺結合在一起。例如有些苗族地區(qū),在鼓社(相當于宗族)的石窟里,供奉著“央公”、“央母”這一對祖妣神的木雕像和泥塑生殖器;在“央公”、“央母”兩旁還放了一對酒糟桶,桶內盛放酒糟,象征繁殖人類的精液。鼓社節(jié)的祭祖儀式是最隆重的典禮,性交崇拜則是整個典禮的最高潮,人們要把一根碗口般粗大、根須發(fā)達的杉樹或楓樹裝飾成男性生殖器模樣,由畫著花臉的“告端”(代表男性祖先)扶置于小腹處,象征性地向婦女追逐,被追逐者必須含羞表示接受。在有的地區(qū),這種活動的形式則是一個人背著一個有明顯的女性生殖器特征的“央母”木雕,在前面跳躍;另一人手持有明顯的男性生殖器特征的“央公”木雕,在后面跳躍,并隨著鼓聲將“央公”不斷地迎向“央母”,作性交狀。
南方還有些少數(shù)民族在重大節(jié)日前要上山去找“母石頭”,即一塊天然的、中間有孔的石頭,在過節(jié)時用一根木棒去捅這個孔,以模擬性交。
這種現(xiàn)象在亞洲、非洲一些國家都有存在。如日本至今在某些地區(qū)還保留著一種名為“豐年祭”的風俗,一年一度,人山人海。他們除了抬著年糕、谷米等外,還扛著、捧著大大小小的木陽具游行,而且歡呼雀躍。過去,在游行隊伍中還有一些全裸的女子走在隊伍前面,后來被政府禁止,而以一些濃妝艷抹的新娘代替了。祈求豐收本來是人和自然的關系,為什么要和性這種人和人的關系聯(lián)在一起呢?這實際上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像梁武帝時三年大旱,人們認為風不調、雨不順是和人間男曠女怨緊密聯(lián)系的。據(jù)說日本“豐年祭”之俗是從中國唐代傳過去的,但是在中國早已失傳,而日本仍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