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整個中國都在重口味

時間:2013-07-21 09:48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陳冬梅 點擊: 載入中...

 

  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少年長于臺灣,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1988年開始撰寫藝評、文化及時事評論,并曾參與各種類型的文化及社會活動。

 

 


  熟悉梁文道的人都知道,與他的約會從來不需要擔心,因為他總是最準時的那一個。和梁文道吃過飯的人也都知道,他一定是要為身邊人夾菜斟酒話家常的,仿佛照顧別人本身就是吃飯的一部分。


  果然,在北京霧霾重重的下午,梁文道早早就為約好的采訪訂了專門的會議室,他打著電話進來,并為此連連鞠躬道歉。這個場景很容易讓記者想起去年的那場會面,因為被熱心讀者擁堵在活動現(xiàn)場而延誤采訪的他,也是一進門先90度鞠躬致歉,見室內沒有了座位,身穿一套黑色上好西裝的他干脆背墻席地而坐,有那么幾個瞬間,侃侃而談的他恍如一個菩提樹下潛心悟道的修行人。事實上,作為南傳佛教上座部的信徒,梁文道每年都要短期出家,到馬來西亞達摩灑甘露尊者座下修行。


  我們的話題從他只抽某個牌子的煙絲開始,很快便轉入到"吃"這個話題。等一下!和梁文道談吃?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奇怪的事情嗎?當然有,那就是這個從來以藝術評論和時事評論行走兩岸三地的公共知識分子,竟然寫了三本小書專談"味道"與吃食……


  但如果你以為梁文道的美食書也是滿篇的食材、色澤、鮮香,那就錯了,事實上這將會是你讀到的最不像美食評論的美食評論,用梁文道在序言《行外人的懺悔》中的話來總結即是:"這二十多年來,仿佛不論我寫什么,只要我退一步思考自己正在寫的東西,它們就會把我引回同一個源頭。"在他看來,無論是時事寫作還是美食評論,這一切寫作類型似乎都可以溯源到一段時間、一個地點,那便是"從啟蒙運動到法國大革命這一百年的巴黎"了。

 

 

  吃,怎么會是輕松小事

 


  《國際先驅導報》:你最近參加了幾場活動,但好像沒怎么談自己的書,是因為吃這個事太輕了,不足以拿出來討論嗎?


  梁文道:第一,倒不是"吃"這個東西本身輕,所以不足以去討論,而是我寫得不好,不足以討論;第二就是他們兩人(許知遠、熊培云)沒辦法和我一起談吃吧,我們要談的一些大題目,例如一些知識分子的問題,所以我寫的有關吃的這本書就變得和他們寫的東西格格不入。


  但我并不以為"吃"是輕的,我們總以為,國家大事是正事,吃飯是很渺小的事,但如果是這樣,那為什么這么多年來我們都說共產(chǎn)黨把十三億人民喂飽不容易啊,可見"吃"是最根本的問題。


  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術界有個叫"食物文化研究"的領域發(fā)達了,這是個復雜的一個領域,專門的期刊都好幾種,涉及的專業(yè)有人類學、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甚至是民族音樂學,你想像不到的東西都進去了。比如,現(xiàn)在很多經(jīng)濟史學家都在研究一個課題,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分別其實是一個麥和米為主糧的分別。這兩種主糧的分別,其實造就了很多我們以前沒想過的東西,包括它的生產(chǎn)條件,它所依賴的天文水文的條件,地理的環(huán)境,跟外面世界交流溝通交易,其實都依賴于日常主糧是什么,它最后甚至決定(至少是部分決定)了社會的組織方式,所以它怎么可能是個輕松的小事呢?


  Q:說到底,是什么讓你想要寫一本關于吃的書?


  A:作為一個讀書人,反省很重要。今天我們談反省,比較流行的是反省國家大事,反省我們的時代,但是反省一跳跳那么遠,反而不是什么反省,因為真正的反省是從現(xiàn)在這一刻這張桌子開始的,最腳下的東西開始,你在寫什么,寫這個東西為什么,你反省你的日常生活,你每天花那么多時間在吃,你為吃那么忙,那吃是什么,我要從這個地方開始來反省,所以就開始寫了。


  我這種反省還不只是追究責任,而是我們要跳出來一步,有距離地去看自己在干什么。比如瓶裝水,我們每天都在喝,都有沒有想過瓶裝水為什么要錢呢?水是不停在流動的,泉水的根源是整個大氣循環(huán)的一部分,恰好從那個地方出來,他為什么可以據(jù)有那口泉水,然后再裝瓶賣錢?雖然他有加工,裝瓶,但是他能賣那么多嗎?第二就是,在流行喝瓶裝水的世界里面,它會帶來什么經(jīng)濟、政治、資源的問題呢?

 

 

  "整個中國都在重口味"

 


  Q:中國人會不會太注重吃了?


  A:不會。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上就注重吃,但是我們并沒有很好地發(fā)展出我們在吃上面的審美判斷力,或者消失掉了。其實是很多原因造成的,我舉個例子,川菜和湖南菜這么流行,甚至在廈門那種口味比較淡的地方,晚上宵夜去吃的居然是烤魚。全國人民口味都越來越重,甚至連四川也是這樣。我記得二十年前的四川、成都菜,其實沒有那么辣,沒有那么多油,各種香料以前也沒下那么猛,這是個全國現(xiàn)象。整個國家都在重口味,至少說明一個問題,說明我們的食材有問題了,食材本身的味道變了,或者消失掉了,于是我們就更仰賴這種外在的、表面的、膚淺的刺激去遮蓋原料的種種不足。


  比如廣東一些野味店,先不論吃法之殘酷對動物之殘害,我見過一些野味店,簡直像動物園,樓下都是一籠一籠的動物,你指出要吃哪些,然后就被拖到屠房宰了,樓上一桌桌都吊著一個鍋,每個鍋都是熱騰騰的、滾燙的、濃得發(fā)黑的湯料,無論你叫的是果子貍、是鹿,宰上來都是一盤肉,全倒進去,由于那個湯太濃重,所以我覺得它們吃起來味道都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你吃野味有什么意義?你吃什么都是同一個味道,那這就是今天的中國。整個周邊環(huán)境在惡化,使得材料本身幾乎完蛋了,我們也知道配合這種完蛋,發(fā)展出一種方法讓它們還能吃,這種方法是以犧牲我們細致的、敏感的、味覺的分辨能力為代價。


  Q:說到你上一次吃到的印象深刻的菜,你提到了威尼斯和香港,那內地呢?


  A:問題就在這,在北京,我吃過的炸醬面館不錯,有些豆汁店不錯,烤鴨和涮羊肉也有不錯的。但問題是,這么多年,由頭到尾都堅持做好的并不多。我老來北京,所以很多香港朋友就讓我介紹哪里好吃,但是我沒法介紹,我兩個月前去北京吃過覺得好,現(xiàn)在可能就變了。他可能做得好,火了,廚子就被人拉去新開一家館子,要不就是店東要擴大營業(yè),一開大品質就容易跟不上,他不只開大,他還要開連鎖,還要搞品牌還上市,就徹底完蛋了。因為這些人并不是真的想做餐飲,對于他們來說不過是個生意。


  中國很多廚師地位都不高,所以大部分做飯的人開家館子,最大的愿望絕不是我兒子以后要繼承家業(yè),而是我兒子趕快念好書以后別干這行。但是你看國外,很多國家好多子承父業(yè),而且繼承得非常驕傲,那是因為他們廚師地位高,收入不錯。反觀我們,中國菜博大精深,但是在國際上,整體聲譽是輸給日本菜的。日本菜里面的師傅,地位是高的,是被尊重的,也愛自己的專業(yè),希望自己的兒子也一樣,他苦,但是他就是希望他兒子就該受這個苦。反觀之下,我們是愛吃的民族,但我們從來沒有怎么尊敬過這個行業(yè)。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譚盾:中國音樂是有機體系
  • 【大家談】分享中國紅利,也要尊重中國節(jié)奏
  • 【走進新時代文化新傳承】2017年中國動畫的理性回歸
  • 低俗嘻哈不配擁有舞臺
  • 網(wǎng)絡文學:“生意作品”不能沒有“深意”
  • “童書分級”并非多此一舉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