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的家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裝修風格:屋里鋪的是地板革,還是早已不再流行的米色系;家具的款式也有些老舊,不足10平方米的小書房里,小小的書桌看上去甚至有些寒酸,上面留下了斑斑痕跡。不過,這個家里卻有兩個還算時尚的物件兒--擺放在客廳里的電腦和液晶電視。借助這兩樣"寶貝",這位108歲的老人始終還關(guān)心著時下最熱門的事情,在他看似隨性的言談中,說得最多的也是他對這些新鮮事的看法。
當年 身無分文出國推廣拼音
今日 漢語拼音讓手機更易用
對于國人來說,周有光最為人所知的頭銜,當屬"漢語拼音之父"這個稱謂,由他主持編制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澤被億萬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在中國,漢語拼音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或者小孩進入文化領(lǐng)域的一把鑰匙;在國際上,它又是個文化橋梁,許多外國人都在講,沒有拼音他們到中國來很不方便。"
近些年,周有光有了一個新發(fā)現(xiàn):在手機普及的掌上時代,漢語拼音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了。"我起初買了一個手機,但我耳朵不靈,用起來不方便,就給了保姆。"周有光說,他后來發(fā)現(xiàn),保姆天天用這個手機發(fā)短信,而且是用拼音輸入進去的。周有光細一打聽才知道,這位保姆在小學就學過漢語拼音,所以即使不用人教,也能無師自通發(fā)短信。
今天,漢語拼音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但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周有光曾經(jīng)歷了不少波折。他回憶說,早在1958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通過了關(guān)于"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1979年,他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會議,推廣"漢語拼音方案",經(jīng)過長達三年的討論,才使其最終成為國際標準。
周有光對1979年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會議的經(jīng)歷印象頗深。當時,領(lǐng)導突然通知他去波蘭華沙開會,可周有光卻面有難色:"我的衣服都破光了。"領(lǐng)導發(fā)話,趕緊去做衣服,國家報銷。于是,從襪子到大衣,周有光煥然一新地登上了飛機。"但我上飛機時沒有一分錢。"他哈哈笑著說,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不允許攜帶人民幣出國,于是他的錢夾子只得臨時上交。
"漢語拼音方案"的國際之路,起初并不順利。周有光回憶說,當時美國國會圖書館有70萬種中文書,如果采取拼音更改編目,就要花2000萬美元,圖書館方面對此持反對意見。"我跟他們說,你們可以用得慢一點,有了錢再用漢語拼音編目,他們這才同意。"三年之后,美國國會圖書館獲得了資金支持,中文圖書編目改了,拼音方案在國際上也終獲通過。
以前,在國際上魯迅的名字有二十多種譯法,北京的英文名字最廣泛的譯法曾是"Peking".周有光說,正是因為有了"漢語拼音方案",這些都成為了過去。
當年 最早棄筆用電腦碼文章
今日 八千個通用漢字有點多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節(jié)目我看了,很好。"周有光說著,話鋒突然一轉(zhuǎn),"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來,央視這檔熱門節(jié)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寫,也不常用。"原來規(guī)定有7000個通用漢字,現(xiàn)在把通用漢字增加到8000多個,這個數(shù)量超過了人們的承受力,實在有點太多了。"周有光說,即使是大學生,需要掌握的漢字量也超不過6000個。
最近有一種言論認為,中國人漢字書寫能力在退化,都是電腦惹的禍。而在26年前,周有光是最早一批改用電腦碼字的學者之一。在他看來,正是因為仰仗著電腦的高效率,他才能在八十歲高齡之后重新修訂了《比較文字學初探》等學術(shù)著作,又創(chuàng)作出了《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頗受讀者喜愛的新作。在他看來,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并不應當歸咎于電腦,畢竟電腦的好處多于壞處,"電腦用來處理文字是好事情。"
還有一則新聞,周有光有話想說。最近北京公布了中考、高考改革方案,英語所占的分數(shù)比重均有所下降,不少人拍手稱快,但他卻不贊同。"教育最應該取消的是無效勞動,而不是降低英語的水平。"他認為,中國人的英語水平在世界上是低的,英語不好很多事都干不成。"其實英語沒什么了不起,小孩子學英語快得很,中學應該好好學英語,到了大學是用英語來取得知識,如果中學英語學不好,到了大學再學,學知識的時間就沒有了呀!"說到這兒,老先生的語氣明顯有些著急了。
當年 拿百科全書當課外書讀
今日 網(wǎng)上材料未鑒定應慎用
"我85歲離開辦公室后,出書比較多,粗制濫造。"看著身旁洋洋灑灑的新著,周有光笑著說。資深編輯葉芳這樣總結(jié)周老的寫作風格: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普通人都能看懂的意思。"他的語言很簡練,很清晰,文字用量并不很多,不需要很多詞匯就能將事情講得一清二楚。"葉芳認為,是百科全書式的寫作,讓周有光的作品風格獨具魅力。
百科全書情結(jié)的確貫穿了周有光一生。"我當年在上海圣約翰大學,每門課程完成了,老師會指定學生讀課外讀物,其中很多都是百科全書。"周有光說,像《不列顛百科全書》有兩百多年歷史,由四千名學者編寫,作為大學生的課外讀物最方便。"百科全書任何問題都回答得準確、簡明、扼要,是世界上有名的人寫的,不是普通人寫的。"但他也很感慨,"中國人向來沒有百科全書這個概念。"
在周有光的書房中,有一個三層的書架擺滿了《不列顛百科全書》,從上至下分別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改革開放后,中美兩國要搞文化合作,其中一項就是翻譯美國的《不列顛百科全書》,而周有光做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三位編委之一。"我們翻譯《不列顛百科全書》,不過由于當時國內(nèi)購買力很差,就壓縮成10本,稱為《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此后,周有光又曾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社科部分總編委。
看百科全書、編百科全書、用百科全書思維寫書,但周有光不得不說:"有了網(wǎng)絡(luò)以后,百科全書的作用就減少了,很多東西都能從網(wǎng)上找出來。"不過,對于來自網(wǎng)絡(luò)的信息,他的態(tài)度還是非常慎重的,"百科全書的材料是有鑒定的,網(wǎng)上的材料沒有鑒定過,網(wǎng)上不太準確。"這位治學嚴謹?shù)睦先藢筝吶缡钦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