廋辭為古時對謎語的一種叫法,廋是隱藏、藏匿的意思。廋辭,即隱其含義于言辭之中,是一種用替代的方式構(gòu)成的暗示語。“廋辭”一詞早見于春秋時期左丘明的《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
明代越中文人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分支立戶,自成體系”的征兆,其代表人物就是徐渭。他的自號“田水月”就是一個字謎,即“渭”字的分拆。在《徐文長逸稿》中存有兩則字謎很是值得玩味:
其一,“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佯)。他借《孟子》句做謎面,開了近代南宗燈謎成句配面的先河。其二,“先寫了一撇,后寫了一畫”(孕)。他的書齋名曰“孕山舫”,就是“書戶孕江山”的意思。
還有個故事,頗能說明徐渭的聰明和機巧。某王姓皮匠勤勞致富后,想在鑒湖邊開一個茶亭,于是請徐渭來取個好聽的名稱。這個江南怪才真是別出心裁,他馬上題寫了“玉波亭”三字。
此廋辭中竟然隱含了多層意思:“玉”字,既含有主人的“王”姓,又象征富余和文雅;“波”字,既暗示主人出身皮匠,又點明在水邊;還有 “玉波”呢,其原意是指月光下的水面,如今則成為清茶的美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