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有架子,有脾氣,難相處,這在記者圈里是公認的,但他又是一個特別出色的采訪對象,有不少關于他的人物長稿質量相當好,或飽滿、或深刻,采訪姜文,想不得金句都難,但前提是,你要跟他卸下心防,相談甚歡。換句話說,姜文并不適合那種走馬燈一樣的跑場子宣傳,不想說重復的話,不想回答太過膚淺的問題。很多導演眼里“馬馬虎虎過去算了”的場面到了他這里就是不可以,就是要較真。所以才出現(xiàn)了香港電影節(jié)群訪的尷尬一幕,他“教訓”了記者半小時,問問題的記者都被“教訓”了,沒有的則抓緊記錄了這個美妙的時刻。
之所以美妙,是因為記者的問題非常有助于姜文全面發(fā)揮,誤用了一個“分權”的詞,讓姜文成功把在片場說一不二這件事夸張成了政治與藝術的對立,把對方拽進自己的邏輯,并熟練的運用邏輯打敗對方,這是一個強勢的采訪對象經常使用的方式。能夠跟姜文形成對抗的記者非常少,但不是沒有,也不可能在電影節(jié)記者會這種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場合里醞釀,這種湊熱鬧一樣的群訪,采訪問題最好淺薄而有逗趣的空間,回答首先要有爆點、有趣,其次還要淺薄,易于形成段子,快速傳播。在這種情況下,姜文和記者都無可奈何地作出了讓步,記者盡量將自己降低,而姜文則任性地踩上一腳。
姜文曾經引用過貝爾托魯奇的一句話,“為什么拍電影?是為了忘記”,他多次表示拍完電影就不想再說了,但是因為宣傳的需要,作為導演,不管主觀還是客觀上都掌控自己電影一切的人,他不得不繼續(xù)說、反復說,同時不愿意揣測別人想得到什么答案,只盡情表達自己,高興的時候就嘲諷,不高興的時候就開炮。
但姜文開炮迄今為止都可以被容忍,首先他是對記者開炮,娛樂記者,包括電影記者一直是娛樂圈中的沙袋,不受尊重、腹背受敵,電影觀眾覺得他們是以利益來臧否電影,電影導演覺得他們是在誤導觀眾,所以對記者開炮不會得罪觀眾,大牌的導演更不怕得罪記者。其次,他的言行程度始終還未超過他的電影,大導演可以有大脾氣,沒有作品和票房又有大脾氣的,幾乎等于找死。而姜文算是一個改變了中國電影格局的人,他拍大片,有獲國際大獎的、有票房冠軍的,是難得的全才,在一個普遍水準不夠高的群體里,人們必然會對那個最有才華的、脾氣最乖戾的人給予最大程度的容忍和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