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否,西楚霸王項羽在這里拔山舉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推翻暴秦,西楚文化在這里開篇。漢唐以降,黃河文明、泗水文明、與大運河文明一以貫之,宿遷一直是區(qū)域性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楚風回蕩,漢韻流淌。文明在這里孕育,歷史在這里創(chuàng)造,文脈在這里延續(xù)。推開宿遷博物館的大門,觀賞那些古老的文物與記載,就仿佛看見一位老者,在用深邃的目光打量那一個個文明的片段。
淮河文明:開啟第一縷曙光
1977年,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在我市泗洪縣雙溝地區(qū)的松林莊,發(fā)現了距今約1800萬年前的兩種古猿化石,將之命名為“雙溝醉猿”和“江淮寬齒猿”.表明宿遷地區(qū)早在距今約180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祖先”猿類在此生存和演變。
至新石器時代中早期宿遷地區(qū)呈現出“氏族昌盛”的繁榮局面??脊抛C明,這一時期宿遷地區(qū)分布數以百計的原始聚落。其中“順山集遺址”為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早期遺址,該遺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發(fā)現,經過發(fā)掘,發(fā)現了許多重要遺跡,出土了許多重要文物,遺址中發(fā)現成片分布的建筑遺跡、碳化稻等,表明順山集人早已進入農業(yè)經濟時代。這一發(fā)現被認定為淮河流域發(fā)現較早的新石器聚落遺址,見證著中國史前文明的發(fā)展歷程,點亮了淮河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西楚文化:金戈鐵馬的傳奇
提起西楚文化,不得不提及這一文化最早的代表--宿遷人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為了實現目標,項羽不惜破釜沉舟、以命相搏,體現出了一種最直接最樸素的英雄氣概。雖然那段歷史已經距今久遠,曾經金戈鐵馬的現實也已經慢慢沉淀為了一段傳奇,但是英雄的血脈并沒有中斷。宿遷人民以身為項王故里人而驕傲,對項王的崇敬之情往往溢于言表。
公元前209年,受封為漢王的劉邦趁項羽出師伐齊之機,以56萬大軍攻占彭城,項羽得知此事后,率三萬騎兵日夜兼程,擊敗了劉邦的56萬大軍,創(chuàng)造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他還被喻為西楚文化之魂。西楚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地域概念,隨著楚國的逐步強大,地域的不斷擴張,其轄境自然分為東楚、西楚和南楚。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當時的沛、陳、汝南、南郡等地均稱西楚。其后,由于項羽建都彭城自稱西楚霸王,楚就由一個普通的地域概念變?yōu)檎嗟拇~。
西楚政權雖然僅僅存續(xù)實5年時間,但由于對中國的政局產生較大影響,例如恢復舊制,
即分封十八個諸侯王;以鴻溝為界,與劉邦平分天下;垓下大戰(zhàn),帳下別姬,直至烏江自刎等,都是以項羽為主人翁而演繹的重大歷史事件,這些已經構成西楚文化之精髓。
漢韻文脈:流淌在蘇北大地
漢唐以降,泗水文明、黃河流域與大運河文明一以貫之,宿遷曾一度郡國,郡縣并置,一直是區(qū)域性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常山憲王少子劉商為泗水王。(轄境范圍相當于現在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宿豫區(qū)之一部分及淮安市淮陰縣部分地區(qū)。)“泗水王國”,過去只在史書中有簡略的記載,至于它的真實面目和文化狀況不得而知。 2002年10月至2003年6月,南京博物院、宿遷市文化局、泗陽縣文廣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泗陽縣三莊鄉(xiāng)的泗水王陵──大青墩漢墓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揭開了泗水國的神秘面紗。盡管該墓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漆木器、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等文物660多件,出土文物以漆木器為大宗,共有549件,約占出土文物總數的83%,構成了泗水國王陵隨葬品“以漆木為主”的重要特色。這次發(fā)掘,既獲知了泗水王國的王陵葬制,也初步展現了漢代泗水王國的真實面目,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為研究漢代泗水王國的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縱觀宿遷歷史文化,河湖流淌千載,城市日新月異,文脈延綿不絕,人文精粹燦若星河。宿遷人曾經創(chuàng)造的輝煌歷史,在新時期也將積淀為宿遷的新美麗,融入宿遷的城市精神,沁入宿遷人的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