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本姓“羋”氏為“屈”

時間:2014-09-02 08:30來源:大西北網-北京晚報 作者:倪方六 點擊: 載入中...

取名

 

古代長輩為三個月大嬰兒取名。(敦煌藏經洞出土北宋絹畫)


    作為一個人的符號標志,名字是人與人之間用來區(qū)別的稱謂。如今中國人的名字大多比較簡單,一般都是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姓”沿襲祖輩而來,代表著血緣關系;“名”則往往凝聚著長輩的殷切希望。名字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一個或幾個字,跟姓合在一起,用來代表一個人,區(qū)別于別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名字是用來稱呼的。然而,在中國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分開使用的。古代的“名”,其實是今天我們常說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即現(xiàn)在所謂的學名、大名或大號……


 

 

“冠字”是長大成人的標志

 


    古人的名字一般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名”和“字”就像“姓”和“氏”一樣,二者是完全分開使用的。“姓”是代表有公共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可簡稱為“部族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發(fā)展出來的不同支系的稱號,也稱“家族號”.我們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氏”則是為了“別血統(tǒng)”、“別貴賤”的,古代貴族男子有姓有氏,貴族女子有姓無氏,黎民百姓有名無氏……秦漢以后,姓氏合一,逐漸成為一個詞。同樣,古代的“名”和“字”也不是一回事,正如《辭?!防镪P于名字一詞的解釋:“名字本為名和字的合稱?!抖Y記·檀弓》:‘幼名,冠字'.古代人始生而有名,至二十成人,行冠禮加字,故合稱’名字‘.后來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在古代,“名”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用的符號,帶有鮮明的個人烙??;“字”大多是名的解釋和補充,“字”與“名”互為表里,故又稱“表字”.


    “名”產生于氏族社會時期,是古人個體意識覺醒以及相互交往增多的必然結果。關于“名”的起源,《說文解字》在對“名”字“從口、從夕”的解釋中已說得相當明確--在上古時期,人們白天交往可以相互看見,因此能通過形體、面貌來相互識別。可是到了晚上,相互之間看不清楚,就只能通過自我報名來相互知曉。所以,最早人們的“名”大多都很簡單直白。如夏商兩代常見的孔甲、祖乙、太戊、雍己、武丁等一些人名,多與天干、時辰有關;春秋時期有些人名如“孔丘”、“黑臀”、“黑肱”等多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鄭莊公名“寤生”,則是因為他母親生他時難產而得名……


    值得關注的是,古人只有到了成年之后才能取字:男子“至二十成人,行冠禮加字”; “女子十五許嫁,笄禮之稱字”.過去人們稱未婚女子是“待字閨中”,正是因為古代對女子來說,結笄、取“字”和婚配都是成年的標志。


 

 

古人“直呼其名”被視為“大不敬”

 


    古人從何時開始有“名”還要再取個“字”?從《禮記·檀弓上》所記來看,應該始于周代。唐代孔穎達在為《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時曾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成年之后,由長輩原來所起的和多年來被長輩所稱呼的“名”就不便在公共場合呼來喊去,必須要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即 “字”.


    在中國古代,何時稱“名”?何時稱“字”?《儀禮·士冠禮》的說法是:“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按照古代稱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是基本的禮貌。在人際交往中,對平輩或尊輩只能稱字,不能稱名,提到對方或別人時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會被認為是一種不敬和冒犯的行為。下對上,卑對尊,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因此,古人平輩互稱,晚輩、后人對長輩、前人多以“字”相稱,以示謙恭有禮。


    對于古人“名”和“字”之間的關系,《白虎通·姓名》曾做過這樣的概括:“或旁(傍)其名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宋代類書《太平御覽》也曾引先秦史籍《秦記》所云:“冠而有字,所以尊其名也,名成乎禮,字依乎名。”由于古人是先起“名”后取“字”,因此通常都是依照“字依乎名”的規(guī)則,從“名”的含義中來衍生出“字”.

 

“名”與“字”講究關聯(lián)“互訓互表”

 


    古人“名”與“字”的講究頗多,其關聯(lián)自然也是多種多樣。比如名和字意思相近、相同,相左、相反,或者名和字意思相互補充……


    “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二者相為輔佐,互作解釋,即所謂的“同義互訓”.如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字在古代的解釋即是同“我”; 東漢史學家班固,字孟堅,固和堅都有“堅定不可動搖”的意思;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唐代大詩人杜甫,字子美,“甫”即“男子之美稱也”;北宋散文家曾鞏,字子固,“鞏”和“固”的意思也幾乎相同。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大鵬展翅”扶搖直上才叫“飛”……


    “名”與“字”含義相左或相反,二者互相對立,各從反面作解,即所謂的“反意相對”.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愈”為勝過之意,“退之”則是約束使其“勿勝過”;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殊”即為不相同,和“同”的意思剛好相反;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熹”乃明亮之意,而“晦”則是昏暗的意思。


    “名”與“字”含義由此及彼,二者意蘊遞進,生發(fā)出“更進一步”的內涵,即所謂的“相關聯(lián)想”.如關羽,字云長,由鳥兒的羽翼可以聯(lián)想到天空飄動的白云;賈島,字浪仙,由島嶼不難聯(lián)想起浪花的自由飛舞;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知命”“隨遇而安”故能夠“居易”.蘇軾字子瞻,軾指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瞻”乃“高瞻遠矚”之意。這里的“軾”和“瞻”即是由倚“軾”而推想到“瞻望”;唐寅字伯虎,由寅聯(lián)想到“十二地支”的寅與虎相配……


    此外,還有“同類而及”以及“追慕先人”、“借用名典”等,如孟郊,字東野,“野”即“郊外”,郊、野同是地理名詞;孔鯉字伯魚,鯉本來就是魚類;鄭樵字漁仲,樵夫常與漁翁為伴;曹操字孟德,源自《荀子·勸學》“夫是之謂德操”;酈道元,字善長,出自《周易·乾卦》中《文言》的一句話:“元,善之長也。”


 

 

屈原姓羋名平字原

 


    戰(zhàn)國末期楚國辭賦家屈原可謂大名鼎鼎,其名篇《離騷》、《九章》、《九歌》等廣為人知。屈原創(chuàng)造的“楚辭”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屈原并不姓屈,他本姓“羋”(mǐ),屈是他的“氏”,他的名叫“平”,而“原”是他的字。由于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人們稱他為屈原。“原”和“平”這兩個字在《爾雅·釋地》中的解釋是:“廣平曰原”.


    關于自己名字的來歷,屈原在《離騷》中有這樣一段自述:“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說自己名叫 “正則”,字 “靈均”.這里的“正則”就是“平”,“靈均”就是“原”.其“名”和“字”蘊涵的深意是:“言正平可法則者,莫過于天,養(yǎng)物均調者,莫神于地。”而廣平曰“原”,屈原名中的“正則”與“平”相結合,則意法天,字“靈均”與“原”相結合,則意法地。法天和法地,寄托了父親對屈原的殷殷期盼。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還有個“號”.古人于名、字、號之間的關系,可簡單地概括為: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明志。何為“號”?號其實是一個人的別稱、別字、別號。據(jù)《周禮·春官·大?!酚涊d:“號,謂尊其名,更為美稱焉”.在中國古代,名大多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故也稱自號。后來,漸漸出現(xiàn)了別人所送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盡管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唐宋時期才開始盛行。歷史上有很多名人的“號”甚至遠遠超過了其“名”,比如清代大畫家、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板橋”二字就是他的“號”,他的“名”鄭燮反而遠遠遜于其“號”.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胡蘭成曾稱三生石上只有張愛玲名字
  • 屈原之死另解:與楚王妃幽會 被殺后投尸江中
  • 朝鮮手機,領袖名字必須加粗
  • 毛澤東一生中究竟用過哪些個名字?
  • 合肥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