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
網(wǎng)絡(luò)、手機通過聳人聽聞的書名來推銷小說的手法,在如今已不鮮見。其實,早在明清時期,一些書坊為了擴大銷量,吸引讀者眼球,也會精心策劃書名,將一些八竿子都打不著的文化名人拉扯進來做點評,其炒作的程度絲毫不亞于當下。
用“奇”“異”命名
中國古典小說的標題往往含有很濃的廣告意義。小說要奇,要怪,要異,才有人肯閱讀,因此刻書的作坊經(jīng)常用“奇”、“怪”、“異”來命名,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今古傳奇》、《警世奇觀》、《幻緣奇遇小說》、《海內(nèi)奇談》、《二奇合傳》、《今古奇聞》、《續(xù)今古奇觀》,有人做過統(tǒng)計,以“異”命題的小說就占當時小說的六成。
而其中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在推銷一個系列的小說時,喜歡用“才子書”來做招牌。這個始作俑者為金圣嘆,他將自己所評的《莊子》、《離騷》、《史記》、杜甫律詩、《水滸傳》、《西廂記》等稱為六才子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水滸傳》,名之為《第五才子書水滸傳》。結(jié)果弄得“才子書”泛濫,例如有些書坊,將《三國演義》定位為第一才子書,后面就塞進一大批質(zhì)量平平的書,諸如《好逑傳》、《平山冷燕》,硬命名為“第二才子書”.一直排到第十才子書。
還有將一些根本與小說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才子拉扯進來,說某小說就是他點評的,就如同當今某些出版社喜歡在書上標明:某某文化大師極力推薦的好書。
《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著名戲劇家李漁都做了小說“被點評家”,其實跟他們毫無關(guān)系。
改個書名就暢銷
當然這種炒作手法還很有效,例如記錄笑話的《譚概》,起初因為取名平平,無人問津,而改名《古今笑》以后,雅俗共賞,“購之惟恨不早”.再如小說《九尾龜》,因為命名新奇、別致,引人注意,一時“購閱者甚眾”.
中國古典小說的命名其實含有很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信息,折射當時的文化市場觀念,小說命名與讀者群體、小說傳播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據(jù)《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