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講究味覺的民族才是有味道的民族,有味道的民族才是有人情味的民族?;厮葸^去的文明,文物已經(jīng)褪色,但食物則是鮮活的,用古典的烹飪去操作當今的材料,讓魏晉風流、漢唐氣魄、明清韻味從你的舌尖深情地掠過,這樣的懷古是不是更鮮活呢?我們去唐朝嘗嘗吧……
吃貨的故事:
宰相饞得在路邊買餅
讓我們來到公元8世紀70年代的長安城,五鼓時分,即拂曉4點左右,街道上冷空氣彌漫,國相劉晏的車駕就上街了,他要去朝廷值班。什么香味?是街道邊的餅店飄出來的香味,那種餅,叫胡餅,西域傳過來的,“勢氣騰輝”,熱騰騰,香噴噴。
堂堂內閣總理被個街邊的胡餅吸引住了。自己是朝廷大官吏,不好意思下車去買,于是吩咐生活秘書下車去買了幾個,“使人買之”,剛剛出烤爐的餅,炙手可熱,劉晏不敢裸手拿,就用袖子包起來,就著啃,樂呵呵地對一起等著去上朝的同事們說:“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這則美食故事來自唐朝韋絢寫的一部談話記錄《劉賓客嘉話錄》,據(jù)說都是詩人劉禹錫侃大山的全程記錄,作者韋絢是長安人,應該是可信的。
到底這胡餅怎么個好吃法,讓堂堂國相不顧臉面,翻閱《唐語林》,有豪華版胡餅的生動記載,請吃貨們務必忍住口水,看下面的記錄:用羊肉一斤,一層一層鋪在和好的麥粉當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餅的隔層中夾放椒和豆豉,“潤以酥”,用酥油澆灌整個巨無霸餅,然后放入火爐中烤,烤到五成熟的時候就取出來吃。麥香、羊肉香、酥油香、椒香和豆豉香,香味噴薄而出,強大得連一代國相也招架不住。
劉晏吃路邊小吃,大為失態(tài),倒也無事,不過再上溯半個世紀到武則天時代,一位叫張衡(注:并非東漢科學家張衡)的干部就沒他幸運了。
張衡先生是朝廷的四品官員,終于熬到要升三品的地步。升官之前最緊要的是不能出事,然而,還是出事了。且說有一天,張大人退朝回來,經(jīng)過長安的商業(yè)區(qū),路旁餅店一批蒸餅剛出爐,“路旁見蒸餅新熟”,饞得實在不行,哎呀,熬不住啦,實在太香啦,不就吃一個蒸餅嗎,對我的前程又有什么影響呢?
最后,舌尖的欲望戰(zhàn)勝國家的約束,他下馬買了幾個香噴噴的蒸餅,美滋滋地騎在馬上啃起來,“遂市其一,馬上食之”.他好歹是個公眾人物,朝廷大員在大街上買蒸餅吃的非先進事跡傳開來了,專門負責糾風的御史在武則天面前奏了他一本。
武則天也覺得挺丟臉,馬上批示:“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徹底喪失政治前途。在唐朝,宰相也才是三品,他喪失了進入最高行政管理層的機會。這個吃貨,真是舌尖上小不忍就斷送前程。不過,從人性的角度而言,好吃才是王道,什么三品官銜于我如浮云,但愿張衡先生能如是安慰自己。這則美食故事出自《朝野僉載》第四卷。
美食的傳奇:
馬鞍墊也能做成美食
除了專業(yè)的廚師,在唐朝或者稍后的行政界和軍界都有一批善于烹飪的大師級人物。在唐德宗貞元年間,有個將軍,史上沒有記載他的尊姓大名,但記載了他吃貨的行徑。這位將軍以美食家的眼光看待天下萬物,他認為,天下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可以吃的,“每說無物不堪吃”.
他自己開飯館膳堂,烹飪原料多元化的程度,足以讓人“碉堡”:居然能將馬鞍下面的舊墊子,還有用過的箭壺,修理一番,加工一番,放到廚房里倒騰一番居然成了美食,還挺可口的,“修理食之,其味甚佳”.據(jù)說馬鞍墊子在那時叫“障泥”,還有箭壺,都是熊皮和鹿皮做的,想必比明膠安全。這是來自《酉陽雜俎》的美食案例。
馬鞍墊子成美食的做法似乎已經(jīng)失傳,各位車主切勿模仿,將自家車墊拿來下鍋做菜。
《北夢瑣言》記載,在唐朝滅亡后不久的四川,有個叫趙雄武的人,當過好幾任地方官員,趙大人廉潔奉公,官當?shù)煤芨蓛簦瑫r食品也做得干凈漂亮,“嚴潔奉身,精于飲饌”,是清官美食家,尤其善于做大餅,人稱“趙大餅”.他從來不請廚師,打下手的有十五個,助手們“皆著窄袖鮮潔衣裳”.
趙大人是位敬業(yè)的美食主義者,哪怕家里只請一個客人,也要山珍海味樣樣不缺。且說他造的大餅,每一張大餅需要三斗面粉做料,不知道是不是膨化的效果,餅出來后有幾間房那么大,“大于數(shù)間屋”.據(jù)說皇宮里頭舉行宴會,豪宅大院舉辦宴席,都要買他做的餅。
這餅是怎么做的?對不起,歷史沒記載,哎,這張大餅永遠畫在歷史的天空,再也造不出來了。
落魄才子娶“餡餅西施”
貞觀年間有個名相叫馬周,這小子愛喝酒,得罪地方官一大把,混不下去了,來首都長安找前程。他投靠一家餡餅店的女老板,女老板介紹他進入政界,認識了一位名叫常何的將軍,當了將軍秘書,之后才華掩蓋不住,被唐太宗賞識,一路青云到大唐帝國國防部長。富貴后的馬周娶了這位女老板。這個故事來自《定命錄》。
其實,馬周夫人在長安飲食街是頗有名氣的,當時的風水界名士袁天罡和李淳風都吃過她做的餅,可能太好吃了,兩人大肆吹捧餡餅夫人:“這位女士看相富貴不可擋,怎么會屈尊在此賣餅呢?”由此不難推測,馬夫人在當時的長安已經(jīng)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Γ芸赡苁菓{自己的影響將當時的男朋友馬周引入政界。這是飲食界和政界混搭的典范。
由此可見,其故事真可以寫成一部大唐版《愛情面包屋》,多事者完全可以據(jù)此拍一部電視劇,或名:大唐餡餅夫人,講落魄才子馬周與唐朝餡餅西施合手,在長安飲食街大顯身手,然后從飲食街進入政界,收視率應該不俗。
皇帝賜乳酪餅大臣鬧肚子
皇帝自然是吃貨。著名的三郎唐玄宗,喜歡用鹿血煎鹿腸吃,此菜名為“熱洛河”.天子與臣下同樂,覺得不應該獨食,因此又賜給安祿山和愛將哥舒翰吃。
有些皇帝比較重口味,例如有“小唐太宗”之稱的唐宣宗喜歡吃游牧部落的乳酪餅,美其名曰:“銀餅”.當時的翰林學士韋澳很受他的待見,后來成為最佳長安市市長。
有一年,唐宣宗在太液池避暑,忽然想起要關照這位親信,于是把韋大人和另一位學士孫宏叫過來,賜給他們乳酪餅吃。
韋大人本來就厭煩這油膩的東西,可如今皇恩浩蕩不得不吃,結果腸胃受不了這重口味食品,而且當時太液池皇家療養(yǎng)中心用的不知是什么空調,大暑天卻“寒氣逼人”,肥膩食物加上凍人的溫度,兩位大學士腹瀉好幾天,真是圣恩消受不起。唐敬宗也是個吃貨,喜歡米飯里面加乳酪。
皇帝好吃,隨從也免不了。大唐王朝皇家衛(wèi)隊都是吃貨。《盧氏雜說》記載,皇家衛(wèi)隊每次接到任務隨從,任務完成之余,最喜歡的就是吃,尤其喜歡吃雞鵝。當時的市場價格是兩三千錢一只鵝,派人到市場上按人頭數(shù)買鵝,用火去毛,又去內臟,往里面填上肉和糯米飯,用五味調和。別以為是把鵝直接烹飪,還得殺一只羊,也去毛,用火燎干凈,再去腸胃,把鵝放羊身體里,至于每只羊放多少只鵝,未交代。
縫好羊皮后,燒烤,“置鵝于羊中,縫合炙之”,羊肉一熟,馬上去掉羊,取出里面的鵝,用手捧著吃,羊肉卻不吃,大概是味道已經(jīng)滲透到鵝肉上去了,這道菜的名稱如今聽起來很洋氣:“渾羊歿忽”.吃貨們看到這里千萬別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