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妝盒
酒具
巨型屏風
屏風一景
過去的昭武門
古時候的烤手爐
酒壺
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達、物欲橫流。也許正因為如此,一些傳統(tǒng)的、民間的、民俗的東西正在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圓型的磨盤、吱吱呀呀的大轱轆車、精致的化妝盒、象牙做成的桿秤,還有那精妙入畫的大型屏風……近日,武威市打開塵封11年的南城門樓,向人們展示了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撿起遺失的“寶貝”
聞聽武威市第一家民俗博物館即將開館,記者前去探寶。
武威民俗博物館負責人徐文吉領(lǐng)著記者登上了南城門樓,推開厚重的雕花木門,一把鐵鎖打開另外一扇小門,徐文吉小心翼翼地抱出一堆“寶貝”:明清時期女人們用的化妝盒、男人們存放帽子的帽盒、煙鍋、食品盒,還有用象牙做成的大小不一的桿秤、古時候人們吃飯的補丁碗、酒壺等。
斑駁的木盒,古色古香的圖案,精致的做工……揭開了一個個塵封的故事。古時候的女人,小小的梳妝盒里裝扮著多少美麗的夢想?一個圓圓的禮帽盒,存放著多少男人“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裝璜富麗,精致如斯的一桿煙鍋又撰寫了怎樣一個風云輾轉(zhuǎn)的年代?一個又一個補丁縫寄托著多少老百姓“民以食為天”的純樸寫真?
仔細觀看、認真品讀中,各個朝代官員、百姓的生活故事就在人們眼底間穿梭,這些距離人們越來越遠的民俗精品,又教會了人們怎樣去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尋找著生活之外的一些境界和思想。
“武威民俗通”胡斌先生介紹,民俗的東西,正在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民間用來碾糧食的磨盤、男女婦儒皆可駕駛的大轱轆車,還有那封建社會官宦人家擺放的大型屏風,這些東西正在成為畫卷或電視中才能看到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時代、一個地區(qū)人民的文化水準、風俗習慣、情感方式、信仰禮儀等生存現(xiàn)狀,這種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精神儲存。不能聽任時間的流逝,讓民俗文化的東西隨之流散、消失、湮滅。了解過去,才能觀照今天,才能創(chuàng)造未來。這,正是保護民俗文化,建成民俗博物館,挖掘、整理、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和目的。
南城門樓
曾有“夜雨打瓦”的奇觀
也許正是民俗的、文化的東西,才開啟了塵封11年之久的南城門樓。
武威南城門樓,在歷史上被稱為昭武門,始建于隋代,完善于明代。原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造型古樸雄偉。相傳曾有“夜雨打瓦”的奇觀,即于寂靜之夜,在南城門樓內(nèi)可以清晰聽到細雨在瓦上淋瀝的聲音,出去看卻晴朗無雨,是涼州著名的城八景之一。
涼州城最早建于匈奴,名蓋臧城,音譯之別稱姑臧城。姑臧,古羌語意為姑部落。因城有龍形,名臥龍城,《王隱晉書》:“涼州有龍形,故臥龍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公元301年至376年,張軌父子稱制涼州,又增筑四城廂各千步。北朝詩人溫子升《涼州樂歌》中寫道:“遠游武威郡,遙望姑臧城,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此時的涼州城南北長、東西短,南城有東、西苑城,形似有頭尾兩翅的鳥城。因此,涼州城又有鳥城和鳳城的說法。從漢代至唐代,涼州城已發(fā)展為七城。成為唐王朝經(jīng)略大西北,通商亞、歐、非各國的戰(zhàn)略要地和絲路都會。唐岑參賦詩曰:“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明初,涼州城只剩下李軌筑成的周回十五里。洪武十年(1377年)進行了修繕和加固,成為東西長、南北短,周回十一里,南北大街如兩翅,東關(guān)長1里多似鳥尾的鳳城。其中,南城門名昭武門(因武威古代屬月氏國,月氏王城在昭武,今甘肅臨澤,其后代為西域昭武九姓國)。
昭武門后經(jīng)兵燹內(nèi)亂,歲月風雨,人為損毀,及至20世紀末葉,城樓已原狀盡失,僅余高寬不足10米的殘垣。時武威地方政府(今涼州區(qū))籌集1000多萬元重建。歷時3年,建成了一座占地2907平方米、建筑面積4825.85平方米、高39.6米的新城樓,遂成武威的一處標志性仿古建筑。新建城樓為5層,上部三層為仿古建筑,在這里可以眺望武威的繁華街景,負一樓包裹在城墻之中,最高處為閣樓。
南城門樓自2001年12月建成后,由于種種原因,整整11年閑置未啟用。如今,隨著武威民俗博物館的建設(shè),這里呈現(xiàn)出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即將建成的民俗博物館,將成為武威一道新的文化盛景,屆時游客、市民可以登上古樸雄偉的昭武門領(lǐng)略“一覽眾山小”的魅力風采,又能細細品味和觀賞武威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又將成為武威乃至甘肅旅游產(chǎn)業(yè)的一個看點和亮點。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