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是流傳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歌謠,花兒會則是展現(xiàn)民間歌手們才華的舞臺。以甘肅渭源、臨潭、康樂、岷縣等地為中心的洮岷地區(qū),每年都要舉行眾多的花兒會。洮岷花兒會風格十分獨特,以愛情為主要內(nèi)容,多民族用當?shù)貪h語方言口頭傳承的民歌,也叫山歌、野曲、野花兒。
環(huán)境
據(jù)著名民俗專家柯楊先生考證,花兒是在明代出現(xiàn)的(見《“花兒”溯源》一文)。他認為:由于今天洮岷地區(qū)的漢族大部分是明代從江南遷移過來的,因而,花兒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明代。
渭源是古老渭河的發(fā)源地,是古絲綢南路上的重鎮(zhèn),位于甘肅中部、定西中西部,北靠定西、臨洮,東接隴西,南連漳縣,西與卓尼、臨潭、康樂毗鄰,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綺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植被物產(chǎn),是隴上生態(tài)旅游勝地。
麻家集鎮(zhèn)位于渭源縣西部,坐落于南屏山麓,距渭源縣城66公里。東與上灣鄉(xiāng)相連,西與峽城鄉(xiāng)毗鄰,南連田家河鄉(xiāng),北與臨洮縣三甲鄉(xiāng)接壤;這里山清水秀,氣候溫暖,民情淳樸,素有“小江南”之稱。高石崖就在麻家集鎮(zhèn)正東方,因七座陡峭如削的山崖拔地而起,并列而得名。
麻家集地區(qū)的花兒會,從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小壑山開始,五月十八日塌崖灣花兒會,五月二十二的關山,五月二十三的打鐘灣和八戒溝法云寺,五月二十七日的南屏山麻黃嶺,六月初六的高石崖花兒會截止。在麻家集眾多花兒會中,高石崖花兒會的參加人數(shù)最多,規(guī)模最大。這里不僅是青年人談情說愛、縱情娛樂的大好機會,而且是人們身心得以松馳、精神得以解脫、感情得以渲泄的最好環(huán)境。
對歌
據(jù)渭源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花兒會”最初是一種與廟會祭祀活動有關的民間集會,人們在風和日麗之際,來到風光靈秀、寺廟林立的地方,向神靈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也利用這難得的農(nóng)閑時節(jié)游覽山水風光,交流感情。許多年輕人在唱神頌佛之余,也祈求婚姻美滿,年輕異性之間也在用歌聲進行試探交流。久而久之,男女間唱“花兒”、談情說愛也就成了廟會的重要內(nèi)容,到了后來,廟會的宗教迷信色彩日趨淡薄,而唱“花兒”的成分卻不斷增加。隨后,逐漸演變成了“花兒會”。
渭源縣文化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高石崖花兒會常常是吸引了麻家集周邊遠近三縣(渭源、臨洮、康樂)十里八鄉(xiāng)成千上萬的花兒愛好者前來朝山對歌。每當花兒會開始時,正是人們忙完春播夏鋤農(nóng)活較少的時機。他們著時裝、打花傘、拿彩扇成群結隊,自發(fā)向朝山會地點集中。在途中放開歌喉,漫花兒借以尋找朝山伙伴。在花兒會上最使游人們陶醉驚奇的,就是歌手們即興創(chuàng)作,許多精彩妙語,并非來自歌手們平素的苦思冥想,而是在激烈的對歌交鋒中的才華流露。在對唱中,不論對方提出的問題多么刁鉆古怪,也要即刻用歌詞做出圓滿回答;否則,必將成為對歌失敗者,引起聽眾的譏笑而難以下臺。
高石崖花兒會一般先在高石崖山頂唱開,中午以后人們開始向山腳下的喬家灘轉移,在上山的必經(jīng)之路,歌手們順手從路邊上扯上幾把馬蓮葉兒擰成繩,牽住兩頭,攔在路上,開口便唱:“桿一根,兩根桿,馬蓮繩兒把路攔,看你高出過呢嗎繩下鉆?”這就是“馬蓮繩攔路”。若你能應答自如,隨口唱和,就算闖過了第一關,便有資格加入到對歌的行列。常見的唱詞有:
針兩根,一根針,
你是誰家外甥誰家姓,
誰家門上長成人?
針兩根,一根針,
兩個(gai)外家一個姓,
媽媽連大大(父親)兩個心
……
這奇妙的一問一答,由答者說出了媽媽逝世后,父親娶了繼母,即兩個外家,以及兒子遭受繼母虐行的痛酸,即媽媽大大兩個心。
改革
如今的花兒會上,除對唱《三國演義》、《楊家將》等歷史故事,青年男女傾吐綿綿愛慕深情的傳統(tǒng)花兒外,逐漸把歌唱黨的政策給“三農(nóng)”帶來的實惠和農(nóng)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農(nóng)民感謝黨恩列入主要內(nèi)容,如:
鐵匠爐里打銀針,
農(nóng)機翻地替牛耕,
……
莊稼漢把西瓜香蕉吃上了,
連城里人生活一樣了。
在對歌的過程中,隨著調(diào)令和唱法的異同,歌手們逐漸分成不同的陣營,邊唱邊結伴在山間游轉。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花兒會的最后程序是“敬酒告別”。只聽歌手唱道:“園子里的紅根沓,葉葉兒括了根留哈,你要走了把魂留哈,我想你了和你的魂說話”;“黑了黑了實黑了,麻陰涼掩過路了,眼看情人走遠了,活割了心上的肉了。”至花兒會結束時,人們才從懷里掏出各自帶來的自釀燒酒,相敬告別:“渭源是個好地方,高石崖花會年年唱,花兒漫歌九霄上,明年還在這里浪。”
傳承
研究人員認為,花兒會雖然是一種民間文化集會,但也具備市場的一般功能,屬于農(nóng)村市場的一種形式。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花兒會是我國西北獨有的一種農(nóng)村文化娛樂形式,以寺廟為依托、說唱為形式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節(jié)目。這種“民間的游藝是有季節(jié)的,按期舉行迎神賽會,或開騾馬大會,是交易兼娛樂的性質(zhì)。”花兒會主要分布在黃河上游的兩大支流湟水、洮河流域以及渭河源頭地區(qū)。渭源縣目前有規(guī)模的的花兒會有7處。
高石崖的花兒種類多樣、內(nèi)容多樣、形式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傳承過程中以自愿為特征,多為社會性松散型。絕大多數(shù)花兒歌手是因愛好而業(yè)余參加活動,以自娛自樂為目的,屬于非家族性傳承的。
保護
“青柳垂絲夾野塘,農(nóng)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xù)長。”一首《古鄯行吟》,明朝詩人高弘(1465-1487)將花兒一詞最早定格在中國的詩文中。古鄯,就是今天青海省民和縣古鄯鄉(xiāng)。解縉在詩中稱花兒為“短歌”,后又有石槚之將花兒稱為“羌聲”留在詩文。
花兒的主旋律是歌唱自由愛情的,不受文學格局的束縛,發(fā)自最樸素、最真誠的思想境界,信口漫來,俚語俗言,逢場作戲,出口成章,以幾分鐘的構思道出心懷?;▋涸诮夥徘氨蝗藗円暈?ldquo;野花”、“草文章”。由于對花兒的錯誤觀點,認為“草文章”難登大雅之堂,故爾很少,幾乎沒有遺留花兒的書面記載,在當?shù)亓鱾鞯拿耖g花兒也不多。2008年,著名民俗學家柯楊教授撰文就目前花兒研究的現(xiàn)狀提出自己的看法: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但視野仍不夠開闊;方法有所改進,但還沒有出現(xiàn)新的重大突破;回顧歷史和研究“過去”(傳統(tǒng))的多,著力探討“現(xiàn)實”問題和應用研究的少。
人民創(chuàng)造了花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地開拓著花兒的演唱領域。近年來各地文化主管部門,對群眾歌唱活動的積極支持和鼓勵,是花兒會不斷增多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隨著非遺項目的推進及各地各種演出形式的開展,“花兒”這種原生態(tài)的民俗傳統(tǒng)文化漸漸走到臺前。
近幾年,渭源縣先后舉辦了“花兒演唱會”、“花兒大獎賽”等活動,把從前所謂的“野花”推向文藝舞臺。1985年有“花兒皇后”之稱的汪蓮蓮與楊永紅、祁肅蘭、馬壯福、馬立辰,代表渭源參加全省花兒大獎賽并和楊永紅奪取并列第一名(渭源代表隊榮獲團體第一)的好成績,從此渭源的花兒在花兒藝術的海洋中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