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戶人將面搓成指頭粗細的條,像蛇般盤在盆子中餳著。從和面到拉面,大約需要1個半小時。
炒菜選料亦很重要,羊肉要鮮嫩的,菜要青脆的。一般來說,選菜不能選那些易爛、易糊、易出水的。
一般多選用青椒、四季豆、芹菜、西紅柿、洋蔥、韭菜等,較少選油白菜和菠菜之類。新疆的老戶人喜歡用雞蛋和西紅柿做成鹵汁,或者用腌韭菜、雪里蕻來調(diào)味,使拌面更可口入味。
看高手拉拉條子,簡直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但見一條面在案板上被摔得啪啪響,面條上下飛舞,頓時由粗變細,再來回纏繞,最后變成一把白生生的像古箏琴弦一樣多的細面條,粗細均勻,不攪不粘,入鍋后頃刻間便飄上水面,溢出誘人的清香。
老戶人吃拉條子,一般都要用油潑的辣面子、蒜泥和老陳醋做佐料。將菜放在面上,再拌上這些東西,色彩鮮艷,香味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流口水。
說說新疆的拉條子
我個人認為,在新疆,拉條子做得最好的還是回族飯館。回族老鄉(xiāng)愛干凈,擅長做面食,不僅面和得好,炒菜也很講究,故而做的拉條子很受歡迎。
拉條子做得最好的地方,當(dāng)然要數(shù)托克遜了。這個地方用的面粉同新疆其他地方一樣,也許是這里的水好,鹽堿度適宜,故而做出的拉條子特別筋道,也別有風(fēng)味。
上個世紀(jì)八九十年代,托克遜大街上雨后春筍般地冒出四五十家做拉條子的飯館。
這些面館一家挨著一家,有些店的招牌就是門牌號。做生意就是要扎堆才興旺。各家面館競賽似地努力提高烹飪水平和服務(wù)質(zhì)量,以招徠顧客。那些從烏魯木齊和甘溝下來的風(fēng)塵仆仆的旅客,都在此休息并吃拌面。有些人即使故意餓肚子,也要趕到這里飽餐一頓。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期,冬季青辣椒比羊肉還貴。托克遜的拉條子菜里羊肉比青椒多,而且才兩三元一盤,多么實惠呀!
那時托克遜有個回族人開的“包家拌面館”。五十多歲的包老太太親自掌勺打理,生意很是紅火,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最多時每天可賣到300余盤。包老太成了百萬富翁,很快又以包家的招牌在烏魯木齊、永豐等地開了分店,生意越做越大。拉條子不僅滿足了人們的飲食需要,也創(chuàng)造了一批名牌和富翁。
后來,隨著吐烏大高速公路的建成和國道改離縣城,托克遜的拌面館開始蕭條了。然而,他們就像種子一樣,撒向了南北疆,在城市和公路旁生根、開花、結(jié)果。即使在烏魯木齊,至今依然可以看到“老托克遜拌面”的字號。
北疆的拉條子,最有特色的是石河子和精河。石河子拌面館的炒菜種類多,亦很講究質(zhì)量,多人來吃拉條子,各叫一個菜,可先喝會兒啤酒,或各選一些菜拌了,營養(yǎng)、種類都更豐富。精河地處交通要道,過往行人多,尤其是以野生椒蒿佐料,做成青椒炒羊肉椒蒿拌面,其味微麻,又有薄荷味,清香爽口,吃過難忘。于是,常有人專程趕到這里來吃椒蒿拌面。
沒有去過的地方哪家拌面館好?老新疆人不用打聽,一望便知——哪家拌面館前停得車多,那家的面就好。那些門前掛著的羊肉上面爬著馬蜂或蜜蜂是新鮮的,而那些羊肉上爬滿了蒼蠅的是不新鮮的,明眼人自然會有正確的選擇。
拉條子的象征意義
拉條子好啊,不僅營養(yǎng)豐富,經(jīng)濟實惠,而且吃了特別耐餓,可為人們特別是旅行和干體力活的人提供能量和熱量,故而很受人們歡迎。
拉條子作為一種地方小吃,又折射出時代的氣息和地方文化的特征。
解放前,拉條子是富人、地主巴依們的專享食品。地主巴依們不干活,天天能吃拉條子,而長工們只能吃馕、刀把子(杠子饃)和發(fā)糕。
老人們回憶過去時常說,那時的人認為,能天天吃上拉條子就是好日子;當(dāng)年新疆那些在廣闊天地里戰(zhàn)天斗地的下鄉(xiāng)知青們,回憶整天吃馕和苞谷面糊糊的生活也是感慨萬千。對于他們來說,拉條子就象征著城市、家庭和親人。他們那時最希望的就是,回到溫暖的家中,吃一盤媽媽做的香噴噴的拉條子。
新疆人熱情好客,大凡有遠客來家中,必然要做拉條子。即使是在糧食緊張和粗糧比例較大的年月,人們平時大多吃苞谷面發(fā)糕和“鋼絲面”(苞谷面做成),也要給客人吃上拉條子。舍己為人,這是一種多么大方的品質(zhì)呀! (責(zé)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