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天娃娃是女媧
在甘肅傳統(tǒng)的民間剪紙紋樣中,有許多是人文創(chuàng)世始祖的形象,如《雙龍抱珠》、《蛇抱九顆蛋》、《雙蛇產四子》、《五爪神龍》、《雙蛇盤蓮花》《人頭龍》、《掃晴娘娘》、《獨女栽棒錘》等等。經考證得知,這些傳統(tǒng)剪紙圖樣,多與對遠古神話傳說人物伏羲、女媧的圖騰崇拜信仰有關。 據王光普先生介紹,在民間,每逢陰雨連綿、大雨滂沱,人們總要剪一個"紅紙娃娃",一手執(zhí)笤帚,一手拿灰包,騰空躍起,橫掃烏云,群稱為"掃天婆婆"或"掃天女娃"。實際"掃天婆婆或是掃天女娃",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女神--女媧形象。
女媧氏生于甘肅秦安縣隴城鎮(zhèn)?!讹L俗通》云:"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捏黃土作人,劇務,力不瑕供,乃引垣于泥中,舉以為人。"《楚辭·天問》中載:"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又據史料記載:"女媧捏土造人"、"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積蘆灰止淫水"等功績造福人們;此段歷史記載又說明女媧煉石補天的豐功偉績。女媧將天地補好后,又看到中原濟州一條黑龍在禍害人民,她揮劍殺死了兇惡的黑龍,還趕走了毒蟲猛獸,使得人類免除了這些畜獸的禍害。
伏羲女媧氏族圖騰文化是甘肅民間剪紙的靈魂和機體。在甘肅傳統(tǒng)剪紙作品中,以人和植物造型為主體,尤其是人面蛇身、人首龍身、人首魚身、人面鳥身、人面馬身、人面牛身等等廣為流傳。這些傳世剪紙紋樣與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帝嚳氏族文化圖騰崇拜信仰相一致。
抓髻娃娃是天神軒轅黃帝的造像,是中華民族的保護和繁衍之神,也是軒轅黃帝的族徽 "天"字形象。
與圖騰崇拜有關
這種崇拜原始始祖習俗起源于原始人類早期,它表現在人類8000年到5000年前,甘肅出的彩陶繪畫與泥塑人類早期始祖人物肖像中。這種習俗沿續(xù)到漢代,就出現了中華大地上的石刻、畫像磚《伏羲女媧圖》,它們和"蛇"、"龍"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現象,風靡全國。我國古代藝術家塑造出的伏羲、女媧圖藝術品,被當做陪葬品,裝飾在死者的墓室內,有的刻成石碑頭(即二龍戲珠)陳放豎立在死者的陵園墓地上,它們是借助"蛇"與"龍"的每一次蟄居終將迎來新的蘇醒這種自然規(guī)律,祈求祖先(人的)死亡的肉體還會迎來新的蘇醒,他們的靈魂又一次地新生。所以古代先民們將《伏羲、女媧圖》大量地使用于祭奠先人的墳墓、石棺或祠堂里。
最早始自漢代以后
在漢代以后,廣大農村勞動婦女采用廉價的紙張剪刻成以"蛇"、"龍"為主體的動物與人相結合的形象。"人面蛇"、"人頭龍";還有許多農村民間藝人,為了適應民眾習俗的要求,將這些形象刻在石碑碑頭上,刻在墓室內的磚頭上,刻在死者的墓地園陵石牌坊上。祈求死者靈魂早日復蘇。這種《伏羲、女媧圖》還派生成為《二龍對珠》、《龍鳳呈祥》、《雙龍喜得貴子》、《龍抱九顆蛋》、《雙龍產子圖》、《龍戲鳳圖》等吉祥圖案。這些圖案還被民間藝人們制作成刺繡品、木雕藝術品、剪紙藝術品、皮影藝術品、石刻藝術品,裝飾和美化日常生活,開始由祭祀始祖發(fā)展到裝點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些圖樣也融入人們服飾和文化娛樂之中,這種習俗風靡我國大江南北。伏羲、女媧人文創(chuàng)世始祖的藝術形象多種多樣,并且在全國各地形成了不同剪紙流派,其中甘肅的傳統(tǒng)剪紙紋樣最為原始,古文化內涵也最為豐富。在中華文化史上,以《人身蛇》、《人頭龍》或"蛇尾"、"龍尾"形象出現的伏羲與女媧正是人文創(chuàng)造的始祖形象,伏羲與女媧的交尾圖也正是人文創(chuàng)造的最高形式。
為什么這種現象在甘肅最突出,究其原因,伏羲、女媧都誕生在甘肅境內,大量伏羲、女媧蛇圖騰文化,實際上也是蛇紋身和蛇圖騰的沿續(xù)。蛇、龍圖騰習俗至今還保留在甘肅民間,并祭祀敬奉。
(責任編輯:鑫報)